吳曉君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每一位新課改時期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課改目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提高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教師的教學要有個性化
精妙絕倫的花園需要匠心獨具的園丁,綺麗多姿的課堂需要個性飛揚的教師。個性化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創新社會的必然要求。語文教師要敢于并善于跳出現有教育的某些觀念,某些程式,在教學中以人為本,以我為主,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現自己的風采,使自己成為一位個性鮮明、特長明顯、獨樹一幟的語文教師,使語文課成為“自己”的語文課。
學習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斯騰豪斯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教育的發展。”所以,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實現創造性地教,在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學生個性化地學。
例如,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時,我在收尾處沒有空洞地進行思想教育,設計了由學生給白求恩題詞這一環節,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體會一個偉大的人的精神品質。學生大膽抒發自己的感情。有個學生說:“白求恩的整個生命和全部力量已經獻給世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他精彩的發言使人為之一震,課后我找這位學生聊天,從他的談話中得知,他的發言靈感來自平時摘抄的內容中,無形中學生的課內外知識得以建構。還有一個學生的發言很吸引人,她說:“我借用了《羅盛教》一課的最后一段,白求恩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中國人民永遠共存!”學生所學的新舊知識又在悄然間自覺地建構起來。
當前,我國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整齊劃一,無視學生個性,把學生當作機器零件,把教育看作機床操作,課堂教學變成了流水線生產,而忽視了學生是有思想有性情的人。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發掘其潛質,發揚其特長,培育其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特長明顯,個性鮮明的人。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語文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技能,不斷探索個性化教學的新方法、新形式,努力創造個性化的語文教學。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讓人產生冷漠的態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是調動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而創設情境便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是通過故事、圖畫、音樂、游戲、錄像、多媒體課件以及語言描繪等,讓學生身臨其境,誘發學生的情感。它能顯示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形真、神似、情切、意遠等特點,因此能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使學生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在情境中融為一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如,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時,作者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如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草原奇麗的景色呢?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我的天堂》這首歌導入。在飽含深情的歌聲中,草原的遼闊無垠、一碧千里的壯麗畫卷也隨之鋪展開來,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茫茫草原中。多媒體創設了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學校應承擔起培養具有創新品質的創新性學生的責任。作為工具學科的語文,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現代教育的目的,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想象能力的提高。小學生想象力豐富,老師只要在訓練過程中創造條件,正確誘導,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展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教學作文課《介紹自己》中介紹自己外貌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先照鏡子觀察自己,然后請一名學生上臺來讓其他同學各抒己見。學生有說他發型酷的,有說他臉白白凈凈的,真是個小帥哥!有說他長得很文靜,像小女生……你一言,我一語,引來陣陣笑聲,我也由衷的暗暗欣喜,每個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是不可估量的,太讓我驚訝了!真替他們感到驕傲!經過一次次的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在課堂上迸發,這樣的課堂是歡騰的,是愉悅的,是讓人記憶猶新的。
我相信經過我們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老師的潛心努力,開放創新的課堂定能在學生、老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的心靈架起一座繽紛的彩虹。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將更加絢麗多姿。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