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銀娟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而且對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發散性、應用性培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課改基本理念,要借助恰當的方式、方法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而,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論述,以期能夠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組織問題討論,鍛煉思維的嚴謹性
問題討論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前提,更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的基礎。在素質教育下,我們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有效的問題,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數學教材,要確保學生在高效的課堂中思維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公式”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也為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①如果一個圖形被分割成幾個不同的圖形,思考:被分割的圖形的面積和與原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②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做另一腰的平行線,把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思考: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③在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上,你還能想到其他的分割方式嗎?……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思考、探究,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提高以及嚴謹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進而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二、創設生活情境,鍛煉思維的應用性
眾所周知,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而且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來鍛煉學生思維的應用性。
例如:在教完“統計”后,為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為了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在講完這章節的基本知識點之后,我組織學生自主選擇對象、自主選擇統計類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圖的制作,比如:有學生用條形圖來統計班中學生的身高;有學生用折線圖來統計某人家上半年的用電量;還有學生用扇形圖來統計學生喜歡的課外讀物類型等等。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也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借助一題多問,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所謂的一題多問就是針對同一個題干,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而且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以及數學素養的培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相關的習題練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地挖掘題干內容,要引導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
例如:張師傅和王師傅做機器零件,張師傅每小時做45個,王師傅每小時做36個,張師傅工作6小時,王師傅工作8小時。思考:①張師傅一共做了多少個機器零件?
②王師傅一共做了多少個機器零件?
③張師傅和王師傅一共做了多少個機器零件?
……
組織學生在一題多問中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而且,對積累學生的解題經驗,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借助恰當的、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而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礎性工作。
參考文獻:
李素琴.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3(0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