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芳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對于學生來講,也是普遍“難學”的學科。因此,數學是比較容易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學科,但是,如果教師在該學科上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那么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又會起到促進作用。
一、在教學實踐中賦予學生希望
學生對教師的言語總是比較敏感的,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要滲透在平日里的言語當中,在課堂上、或者在平時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都要善于鼓勵學生,激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不灰心、不喪氣。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探索對成功的體驗,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成功的體驗有很多種,不一定是要獲得世界冠軍才是成功,也不一定是取得數學奧賽一等獎才是成功,成功是貫穿在學習中、生活中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比如說,某一個學生在數學證明這一知識點上比較薄弱,那么當教師帶領他克服了這一難題,某一天他證明了一個比較困難的論題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會獲得“只要自己努力,還是可以做得到”的認知,取得一定的自信心。
二、指導學生學會對失敗進行正確歸因
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多半是因為學習上的失敗。當學生面對失敗的時候,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對失敗進行正確歸因。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失敗,通過失敗看到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有機會改正不足,在來來的道路上做得更好。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失敗的原因,只有正確地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說,某個平時成績比較好、又非常用功的學生突然在某一次考試中失利了,這可能就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打擊,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尋找原因,是這次考試的題型不是他擅長的嗎?還是因為粗心的問題,通過對原因的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方案。
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好的學習方法的學生往往能夠事半功倍,而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加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教師除了教學知識之外,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學習方法要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學習方法是學生自己腦海里的一把工具,教師是沒有辦法塞進去的,需要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其次,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同樣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適用的,每一個學生都應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的不同選擇適用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生的自信心是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教師要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賴文學.淺談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蘇會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