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森
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讓學生參與體驗、探究、操作和思考。
一、情境創設——體驗數學問題的生成過程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節課從“量課桌面的長度”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一開始,先讓學生摸一摸課桌面的長度,來感知“長度”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有用課本、文具盒測量的,有用鉛筆、小棒、紙條測量的,也有用手指、手掌測量的。在接下來的交流匯報中,探討“為什么相同的課桌面,得到的測量結果卻不同?”在得出“用同一種測量工具,就能得到相同的測量結果”后,學生又興致勃勃地用同一種測量工具(學具袋中的小棒)再次測量了課桌面的長,得到了相同的測量結果,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二、調動感官——體驗數學概念的抽象過程
“認識厘米”是小學階段學習計量單位的開始。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長度概念,但對“1厘米”有多長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記一記、找一找。學生就是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中感悟、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將直觀表象內化為一種空間觀念,從而順利建立“1厘米”的長度模型。
三、學以致用——體驗數學知識的運用價值
在學生中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我設計了“估一估”這一環節。首先估計的是數學課本的厚度。然后估計的是回形針的長度,大部分學生是借助頭腦中的1厘米長度來估摸回形針大約有2個1厘米長,也有部分學生利用剛才課本的厚度比劃出回形針大約是3個厚度那么長。最后要估計的是每個人自己的大拇指長度,學生的估計方法就更多了,有用小指寬約1厘米去估的,有用邊長1厘米的小立方體估的,有用課本厚度估的,也有用回形針去估的……課堂出現了一個令人欣喜的小高潮。然后再用尺子去驗證各自的猜測。片段中這樣的設計,使猜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了學生測量的靈活性。讓學生學以致用,切身體驗數學知識的運用價值。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