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賢美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卻有著形象具體的特點,在教學中如果只靠我們教師的說教,孩子們很難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數學現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具、學具、實物,讓學生通過操作、畫圖、模擬、討論等形式理解數學概念,分析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的魅力。大量事實證明,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學具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借助學具演繹精彩小學數學課堂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
一、運用學具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兒童的思維形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卻較差,而且數學教學內容又具有一定抽象性,要想讓小學生能夠主動探索知識,主動獲取知識,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學具的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使教材內容具體、直觀地呈現于學生面前。因此,在學習小學數學教材時,我常常運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1~5的數認識和加減法”時,我在黑板上貼上2只小鴨,讓學生回答有幾只鴨子,接著又貼上3只小鴨,讓學生回答有幾只小鴨,然后又揭去2只小鴨,現在是幾只小鴨呢?又怎樣列出算式呢?正是生動形象的學具,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深深吸引著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一種動態感知過程,它不僅需要手和眼的協調統一,還需要手和腦的密切配合,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處在形象具體水平,他們組織思維活動的意識還較差,因此,在學習小學數學教材時,我常常運用數學學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為在教學中運用學具,能夠讓學生在演示、操作、組合、拼合等活動中調動起他們的腦、手、眼等感官,例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時,我組織學生運用學具,把圓柱的底面分成一些相等的扇面,接著讓學生把圓柱“切”開拼起來,就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他們明白了“長方體底面積是圓柱底面積,高是圓柱高”的道理。正是對學具的切割拼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適度、適時地運用學具,讓學生在量一量、擺一擺、拼一拼、想一想中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數學學具,小學數學課堂一定會越來越精彩,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