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宇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學校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文學創作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步入社會以后的交流、溝通能力打基礎的,所以不可忽視文學作品閱讀理解這一教學課題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如今太多教學模式打著“啟蒙教育”“拓展思維”等旗號,毫無限制地排除文本甚至否定文本,這不僅是對文學作品的不尊重,更使學生在天馬行空的理解中走向閱讀弊端。所以回歸文本無疑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路線。
關鍵詞:回歸文本;閱讀教學;文學價值;教學素養
毛澤東曾說:“《紅樓夢》要看了五遍才有發言權。”同理,對任何文學作品只有在熟悉文本、掌握文本、深解原意的基礎上,才能向更深一層次探究、挖掘,才有資格發出不同的聲音去質疑、去否定。所以對于完全忽視原始文本而引導學生無限拓展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科學、不正確的。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學單調、蒼白,缺乏文學性
如今的小學語文課本,課后題大多是這幾種類型:掌握生僻字詞、掌握作者簡介、掌握課文中心思想以及背誦課文。雖然古語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是盲目、機械地閱讀與記憶絲毫無法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比如,小學語文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我們的教師在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后,學生除了寫會了幾個字詞、記下了一個故事,還學到了什么呢?他們有沒有以這篇課文為索引了解一下《水滸傳》,了解一下林沖的命運、南宋的命運?也許會有人反對說,小學生掌握這些太過深刻了吧。但是,在記憶性學習最旺盛的階段,我們不去教學生記憶文學中歷史信息、社會信息、人物信息、情感信息,而只是去記憶同義同音字和各種句式,這如何能在最基礎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出學生的文學性呢?
2.教師依賴提綱、教案,教學模式過于僵硬
從我們孩提時代到如今的小學生,每每談到語文課都有三大苦惱:默寫、背誦、寫作。而如今的“背誦”也已經從單純的背詩詞、背課文上升到了背題目、背答案。多少語文課的練習教學中,教師不允許學生自己發揮來答題,而是硬性要求學生將參考答案填寫到題目中并加以記憶,因為只有給出的參考答案才是考試中的得分點,而你的思想與理解是“零”。
3.以“課改”為口號脫離文本、反文本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就是存在這種忽左忽右的奇異方式。排除以上談到的僵硬教學,很多學校在教學中走向另一個極端。同樣舉一個小學五年級課本的例子——《莫高窟》,這是一篇以藝術角度對國之瑰寶進行描寫的課文,教師在教學中會從壁畫的氧化問題強調如今游客的素質問題,卻在很刻意地回避佛教這一宗教問題。
提到莫高窟怎能不去了解佛教的淵源,屏蔽掉佛教的知識怎能讓學生體悟莫高窟的價值。也許在這種約束下,文學的教育受到了太多的限制;也許因為教師的水平與教育素養有待提高,而不能巧妙地遍采精華傳于學生。
二、小學語文“回歸文本”的教學必要
1.文本教學中的文學價值
文本是創作者思想的載體,是當時社會背景的映射,無論從文學或是歷史的角度都具有一定值得考究的價值。而完成這一考究過程的人不是專家、不是教師,而是每一個讀者。莎士比亞曾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文本回歸的教學基礎
記得學習古文時遇到一詞“善哉”,書本的翻譯是“好啊”。我當時提問老師為什么和尚見到人死了會說“善哉”,難道“好啊”嗎?當時課堂一陣起哄,老師很尷尬。但是如果老師能告訴我,在禪學上人的死亡就是登了西方極樂,就是一種好,這就不失為課堂上的一種傳道授業解惑了。究其原因,是老師的教學素養有待提高?;谖谋荆蠋煻疾磺笊踅?,何以師之以徒?更何談去之以文本?遂回歸文本更需要教學硬件過硬。
文本以課文的形式出現在語文教學中,但它的作用不只是重要的教學工具,更是珍貴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僅僅是力求教授學生中文的拼寫與應用、教授學生閱讀的技巧與對記憶的練習。其實,至關重要的,應該是沉淀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所以學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將重點放在立足于文本、扎實于文本的思維拓展上,杜絕本末倒置,從而失了文學根本、放任了旁門左道。
參考文獻: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