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萬海 孫麗紅
數學課堂是學生接受數學知識的陣地,是戰場。在數學課堂上,我們數學教師應全面關注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學生創造展現、探究、交流的機會,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創建和諧、友愛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發展。
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展現自我
小學生特別關注操作活動,喜歡在課堂上去動手操作。這樣可以協助學生去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協助學生獲取較多的感性認識,輔之學生對表象的感知與理解,就會形成一定的、具有理論性質的數學概念、定律、特性等等,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淺顯到深入的認知推導過程。動手操作是一個非靜態過程,它依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師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操作環境,讓學生參與進來,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去感知未知世界,探尋事物的性質、規律,為學生將來能適應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時機,讓學生成為數學活動的主體
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自由的空間,要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學習,使他們成為數學學習活動的主體,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互進取,共同進步,盡情獲取成功之后的那份喜悅。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性質”的時候,學生和老師先進行學過的小數的復習,自主地寫出一些不同類型、數位不同的小數來。然后老師給學生提出活動要求:寫出帶有“0”的不同小數來。如,0.905,1.210,56.007,3.00800,5.000,120.667……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找尋這些小數的特點。做個假設:這些小數中的“0”如果去掉,可不可以,為什么?學生由自己分析、探究、比較、思考,找尋到這些小數中有的“0”可以去掉,如,1.210,5.000,3.00800,小數大小沒有發生改變。可對于0.905,56.007,120.667中的“0”就不能去掉了,否則小數的大小將發生改變。另外,特別強調3.00800小數后面的兩個“0”可以去掉,而前面兩個“0”不能去掉,為什么?學生很快會對小數的性質了如指掌、運用自如。
這種教學設計,將學生的認知結構充分地調動起來,實例由學生列舉,性質由學生歸納,讓學生置身于數學的探究發現中,而這種活動恰恰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生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數學學習中。
三、于合作交流中引導學生逐步完善自我
當今的社會領域,都在倡導合作意識與技巧,具備合作意識與技巧是當代人的重要素質。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合作,通過合作解決學習問題,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互動環節,不斷對自己及別人的看法與想法進行反思,逐步達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逐步完善學生自我。
參考文獻:
田曄.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J].學周刊,2011(26).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