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創新的數學能力。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操作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識,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一、通過操作實踐,激發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發展。”興趣是學生發揮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前提,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條件。在實踐中,通過實踐操作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讓學生根據事先教師發的卡號重新找座位。其中有三張較特殊,一張寫著:第3排第( )個,一張寫著:第( )排第6個,還有一張寫著第( )排第( )個。拿到這三張卡號的學生得等別人都坐好了,才能從空著的座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再把填空填上去。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了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也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一個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要成功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習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
二、通過操作實踐,化解難點
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我在教學《筆算一位數除兩位數》時,要求學生用小棒操作,掌握計算方法。通過操作、討論,突出把余下的數和后一位合并起來繼續除。這個結論怎樣讓學生自主去探究發現?傳統的教學也許忙于把結論強加給學生,然后進行反復的機械性的訓練。當然學生在計算時,會運用這個結論,但不知其所以然,充其量只是“掌握”了這一類題目的計算,不能提高他們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在大腦的指揮下活動,大腦在手活動的過程中直接認識事物,認識得快、認識得深,有時手會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
三、通過操作實踐,深化知識
知識的記憶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牢牢地記住所學知識,不等于深刻地領會知識,更不一定能自如地運用知識。通過親身的操作實踐,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化知識。
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先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出示各種圖形,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圖形的周長就是圍成它所有邊長的總和,再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操作實踐,自己動手用小棒擺一個長方形,研究如何求周長、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問題的出示,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他們興趣盎然,馬上進入主動探究,一會兒擺小棒,一會兒自言自語,一會兒皺眉思索。通過操作,許多學生得出了求長方形周長的三種方法。
又如,教學《三角形的初步認識》時,從實物抽象出三角形的圖形后,讓學生拿出小棒,擺幾個不同的三角形,并且思考:擺成一個三角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然后出示圖形,照樣子擺一擺。思考:這些圖形是不是三角形?為什么?通過操作、觀察、思考,學生對“三條”“線段”“圍成”等表示三角形特點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深刻理解,促進了知識的深化。
四、通過操作實踐,提高能力
俗話說:“學以致用。”知識的學習、理解、掌握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知識的運用。學生通過運用知識于實踐,可以形成技能和技巧,還能檢測所學知識,豐富直接經驗,使知識深化。
如,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后,讓學生每人帶3元錢去市場購物,看誰買得最合理。回到教室后,將所買的物品擺在桌子上,并標上價格,然后和其他同學比一比,誰買的物品既美觀實用,又價格公道,真正做到把錢用在刀刃上。通過實踐,很多學生認識到:買東西時要貨比三家,不僅要好看,還要看貨物質量,還要考慮到實用性,提高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需要用到該特點的地方,然后親自去實踐一下。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知識,還讓學生明白知識的實用性,在操作實踐中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充分讓學生感知,在此基礎上,再逐步抽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提高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動手實踐為那些天資聰穎、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主動發現和創造的天地,也為那些有“缺陷““缺點“的學生提供了獲得知識的直觀支撐點。實踐、實踐、再實踐。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比一比,讓學生的手、眼、口、腦都充分動起來,自始至終處于積極參與學習的狀態,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真正做到抓住課堂教學,還數學學習于生活實踐之中!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