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香
一、“動”中導入,激活思維
美國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讓學生從做中學。”小學數學的活動課要在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以全體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為主,理智、情感、意志共同參與活動。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活動的情境,要把“動”字作為切入口,喚起學生“動”的欲望,在“動”中學,在“做”中學。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斷提高“動”的能力的同時,獲取直接經驗,形成技能,豐富感性認識,激活思維能力。
如,我在上“有余數的除法”活動課時,先讓學生“動手”,從學具盒中拿出各種顏色的圓片,按紅色、黃色、藍色的順序排列,則得出:紅、黃、綠、藍、紅、黃、綠、藍、紅、黃、綠、藍……
再讓學生“動口”,說出圓片排列的規律是按紅、黃、綠、藍的次序,每4個一組反復排列的。最后讓學生“動腦”想,第13個圓片是什么顏色?啟發學生用算式計算出13÷4=3……1,則得出13個圓片是第4組中的第1個圓片——是紅色。用這種方法,可算出任意一個圓片是什么顏色。這樣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解決了日常生活中的排列周期的問題。學生從“動”中切入,既加深了對“有余數的除法”的認識,又達到了激發思維、發展智力的目標。
二、“趣”為載體,拓展能力
數學的“趣”是推動學生不懈追求的一種內驅力。小學數學課應以“趣”為載體,展示知識的魅力,教師要善于啟發和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在寬松、活潑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特長和才干,并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在學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知識后,我設計“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課。要求學生了解七巧板的悠久歷史和構造,欣賞一些用七巧板拼成的圖形,并利用課件展示出來,引發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在實際動手操作時,先拼簡單的幾何圖形,再拼較復雜的組合圖形,且要求學生為自己拼成的圖形命名,然后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最后讓全班學生各自拿起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這樣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欲,引導學生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數學的游樂園、動物迷宮旅游、有趣的點子圖、火柴棒游戲、數學小魔方等均有濃厚趣味性的活動內容也是我們常用的數學趣味活動。動中生趣,趣中求知,手、腦、心并用,師生樂在其中。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