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武
教書育人,是指教師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把教學和教育結合起來,盡職盡責,既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唐代韓愈曾把教師的任務歸納為“傳道、授業、解惑”六個字。可見,古人已經把“道”與“業”(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德育和智育)統一起來了,把兩者看成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作為一個人民教師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把教書與育人統一起來,這既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又是教師應當遵守的特殊道德規范。
從教學本身的規律來看,教師教學生,通過言傳身教,自然會把專業知識連同自己的教育理念、思想作風一起傳授給學生。教師對學生往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書的過程同時又是教人的過程,實際上不可能只教書不教人。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自覺地教人和用什么樣的思想教人。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親切告誡教師說:“身教最可貴,行知不可分。”所以,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才能、語言習慣、生活方式和舉止風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為學生的表率。
記得我在帶五年級學生上勞動課時,要將操場上的一堆沙石磚瓦運到圍墻角落,“動員報告”做了,工具也拿來了,可學生遲遲不動手,我見此情況便拿起鐵鍬和畚箕干起來,運了一趟又一趟,學生漸漸上來了,鏟的鏟,運的運,掃的掃,搬的搬,不到半小時,一大堆沙石磚塊便運得一干二凈。我的一個行動勝過了一打“動員”。
當然,教師培養人才的神圣職責,不能只停留在表率作用上,還應當有意識地做學生的思想品德工作。要充分運用接觸學生機會多、了解情況方便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心情等有利條件,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老舍的《養花》時,結合課文內容,教學生:做什么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否則重來一次,還不如開始就做好。學生謹記我的話,再加上我的表率作用,以后班級工作的開展就順利多了。
教育事業是走向未來的事業,從根本上講,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社會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做父母的望子女成才,當教師的盼學生成才,其心切切,其情拳拳。理所當然,這也是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有些家長甚至老師對“才”的理解很片面,很狹隘。認為只有上大學,當上各方面的專家、藝術家或什么明星,那才叫“成才”。于是強調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育人。常有這種情形:有的家長在孩子的智力投資方面十分慷慨,卻舍不得讓因參加學校大掃除的孩子借用一下家里的清潔工具;有的學校,則在片面強調升學率的情況下,砍掉了課外活動和忽視學生的品德教育,這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極其有害的。
現在“高分低能”的學生,除注重學習外,其他事則漠不關心。這不正是德育工作沒有做到家,片面強調育才,而忽略了育人嗎?
再者,我認為,我們的“育才”是應有層次的,可以因地制宜,分別培養出高級的、中級的和普通的各類人才,而無論哪一類人才,都應當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各類人才都應具有的共同素質,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育人”的任務。唯有先明確這個育人的任務,我們的教育才是祖國需要的、人民歡迎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實踐證明,一個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必須注重言行一至、表里如一,用虔誠的愛和一顆真善的心去陶冶學生、教育學生、感化學生,這樣才能算盡到了教書育人的職責。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