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寶珍
摘 要:古詩詞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簡潔性、音樂性和朦朧美是古詩詞的三大特點,在學習古詩時應該多讀多朗誦,掌握生字,識記意思,朗讀古詩的美,品味詩人情感,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來學習和感受古詩詞,在平日里注意積累詩詞,對學習古文有重大的作用。
關鍵詞:四維教學;簡潔性;音樂性;朦朧美
一、古詩的起源與發展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清楚看到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其實在《詩經》之前,詩歌早已經出現了,只是因為沒有被保存,沒有流傳下來。但我國詩歌的文化是如此之悠久的。
《詩經》之后又相繼出現了《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這樣的發展可以幫助古人更好地表達意思。到了漢代,“樂府詩”誕生了,樂府詩是指當時為了配合音樂而做的詩詞,主要代表有曹操父子和陶淵明等。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詩歌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唐代晚期開始出現詞,而詞真正發展起來是在宋代,代表有蘇軾、李清照、南唐后主李煜等。元代流行散曲。明清兩代的詩歌在反復變革中發展,杰出的作品和詩人比較少,如,納蘭性德的詞被廣大學者所接受。接下來直到“五四”,“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逐漸地開始出現現代詩。
中國古代詩詞數量數不勝數,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在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中就錄用了許多古詩詞,其中五言詩、七言詩居多,還有少數的詞。那么詩和詞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二、古詩詞的特點
1.古詩詞的簡潔性
古代的詩詞沒有長篇大論,一般只有幾句話或幾十個字,便把表達的意思描述出來。古詩講究“形簡”,這是和當時的古代文化相關聯的。古代時古人使用的是文言文,一個字代表許多意思,一個詞是一句話。古人說話言簡意賅,在這個時代創作的詩句也是十分簡約。如,五言詩中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五個字就是一句話,詩人用短短二十字便把春天中的所見、所感、所想生動地表現出來。古詩詞語言的簡潔性是詩詞的明顯特征。
2.古詩詞的音樂性
古詩詞的音樂性是指古詩詞在形文搭配上具有韻律美的特征,這樣的詩詞往往適合于配樂演奏。古詩詞有些是在音樂旋律當中創作出來的,天生帶有音樂性。如,《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從古詩詞形態上來看,古詩詞的語言是十分講究押韻的。韻腳在末尾。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末尾是iu、ɑn、e和ɑn。以“ɑn”為韻腳。讀來朗朗上口,帶有韻律美感。
3.古詩詞的朦朧美
“美”有很多種,如意境美、結構美等。古詩文的美不僅在于“悅目”,更在于“賞心”。一首詩猶如一幅畫。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完這首詩,一個美麗迷人的西湖馬上呈現在人的眼前,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合適。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煙雨濛濛的景致也很奇妙。詩的美在于詩句的字里行間隱藏的朦朧美。
簡潔性、音樂性和朦朧美是中國古詩詞獨有的特點,那么在教學時怎樣教授呢?
三、小學古詩詞的教法
1.字詞嫻熟是基礎
生字詞是古詩的主要構建元素。學習古詩首先要掌握好生字詞。在小學低年級,生字詞一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應主動積極地先把生字詞學到手。字詞是語文的基礎,識記生字非常重要。
首先,提前預習生字詞。在學習古詩文之前,學生應在教師上課前先行了解并學習掌握生字詞,這樣在學習古詩時會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上課時老師應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生字詞的興趣。生字詞學習原本是枯燥的,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識字環節,教師如果能夠運用各種有趣的識記方法,在學習生字詞時會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也使學生對古詩產生興趣。常用的識記方法有:結合圖片、配合音樂、發揮想象、對比比較、總結規律等方法。
最后,講完古詩文后還要對生字詞進行復習。這一環節有學生容易忽略。在學習完古詩后,結合課文學習生字是更容易的,在理解感受古詩的同時,理解字詞的意思,記住它,查漏補缺,語文學習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2.字里行間都是情
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準確理解詩詞隱藏的情感非常重要,但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有些難度,老師應作出正確的引導。如,《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蕭蕭”一詞有些學生不知道詞的意思,“蕭蕭”指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籬落”一詞學生比較陌生,“籬落”就是指“籬笆”,柵欄。“促織”指蟋蟀。“挑促織”指逗蟋蟀的游戲。詞語理解得差不多了,這樣在學習古詩時就容易多了。
光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對學習古詩來說還是不夠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應該從字面意思看到藏在字面中的詩人的情感。《夜書所見》古詩寫的是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那么作此詩時詩人是個怎樣的情感呢?看到小朋友在捉蟋蟀,詩人覺得很有意思嗎?可能有些學生會這樣認為,如果再深入地學習一下,你便會發現,整首詩的色彩是悲傷基調的。作者葉紹翁因常年在外,正值傍晚,倍感漂泊。在外的游子見到所見所感都會不禁引發思念家鄉的鄉愁。正值寒秋時節,寒冷的秋風迎面吹來,作者更是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幾個孩子在玩斗蟋蟀的游戲,便想起自己的童年來,是多么美好。因為美好,所以懷念,因為寒冷,所以感覺孤單。所以看到孤單寥落的梧桐樹葉,就會感受到此時的悲涼。理解了古詩的意思,教師還應在朗讀時加以指導,爭取讓學生在讀古詩時讀出悲傷、想家的味道。
3.四維教學感受美
四維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多感官,領悟教學知識,體驗文本情感。四維教學要求我們不僅在背誦的基礎上學習,更要調動起眼、耳、口、鼻等感官,深刻地進行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的味道。
欣賞。用一幅幅美麗原圖畫吸引孩子的眼球。學習古詩時,教師可課前準備一些有關古詩的資料圖片,或作者的資料,或詩中所描寫的圖畫。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飲湖上初晴后雨》寫的是西湖的美景,老師可以找一些西湖景色的圖片,天晴的時候的,下雨時候的。美麗的圖片,學生看到定會有所感受。
聆聽。聽老師講讀感受古詩的美;聽音樂感受古詩的美。用聽來理解古詩。《春曉》學習時,教師可以播放小鳥嘰嘰喳喳的啼叫聲,感受小鳥的歡樂。“夜來風雨聲”,可以播放微風與小雨淅淅瀝瀝的聲響。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在創設情境下學習,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感受。《春曉》上課時打開窗戶,讓學生伸頭聞一聞春天的味道,取來一枝花朵,聞一聞花的香味。感受春天里的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如此美好的花朵被風雨敲打,不知落了多少。讀來讓人感受憐惜之情。
品讀。就是把詩文中藏的情感讀出來,把古詩的內在美讀出來。首先要準其音。通過老師指導或運用工具書把每個字的字音核對準確。其次要放其聲。有些學生不好意思大聲讀詩文,這是朗讀的大忌,讀書要朗朗上口,讀書要底氣十足,讀書要全身心投入。再次要想其景。一篇詩文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讀詩文就猶如身臨其境,心入其景。美好溫馨的畫面讀來讓人心中興奮激昂,傷感離別的畫面讀來讓人斷腸。
古詩文朗讀與白話文朗讀不一樣。詩文因其自身的韻律,讀起來更加突出美感。而認識了解“美”是詩詞學習的重點。追求“美”是古詩文學習的最終目標。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