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忠
2014年12月10日,2013—2014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表彰決定公布,來自山西長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柳文安被評為創新標兵。消息傳來時,正在試驗室里忙活著的同事們歡呼雀躍,而他卻格外平靜,可誰知道,他的內心早已沸騰滂湃,他心中那份理想始終激情燃燒,指引著他不斷向前。
那還是在高中時期,同桌帶來的一本《兵器知識》吸引了他的目光,琳瑯滿目的國外裝備照片、全面詳實的裝備參數深深地吸引他那年輕的心靈。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間的邂逅,投身軍工、獻身國防的理想卻深深的烙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大學畢業后,柳文安進入了有著60余年歷史的、傳承于八路軍時期的“黃崖洞兵工廠”的淮海工業集團工作。經多年發展,從烽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淮海集團已經成為我國某制導武器領域的主要研發和生產單位之一,承擔著服務于國家國防安全、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使命。上班伊始,當知悉這是一個實現理想的紅色基地時,他興奮不已,很快就投入到技術創新工作中去。
進入到工作崗位后,柳文安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兵器企業第一個半實物仿真實驗室建設工作。當時那個年代,半實物仿真仍是一個高大上的存在,但卻也是某制導武器研制必不可少的手段。當時,很多領導和同事認為這種實驗室屬于高校、研究所,不是他們這樣一個傳統軍工企業所急需建立的。在此情況下,公司主要領導瞄準方向,大力支持,最終項目順利啟動。在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柳文安夜以繼日的學習理論知識,鉆研仿真對象特性。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一年間,他就從一個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成長為實驗室建設的核心人員。從數學建模到置信度評估、從一個個接口到實驗室電氣布局、從單項設備指標論證到系統集成測試,實驗室的每一項工作都留下了他的印記。歷時三年時間,我國兵器企業中第一個半實物仿真實驗室建成并在科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國內某新型制導體制驗證時,柳文安和同事們利用半實物仿真實驗室完成了三個方案、數千次的數學仿真和近百次半實物仿真試驗,最終確定了方案和參數。在隨后的外場試驗中首發即成功。而今,新項目研制時“去仿真室算一算、仿一仿、聯一聯”已成為同事們的習慣。不僅如此,在仿真實驗室的帶動下,該單位已逐漸擺脫了“畫+加+打”的傳統模式,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該試驗室建設過程中,柳文安和其團隊在四個方面實現了創新,在核心期刊和行業論文集中發表文章十余篇,獲公司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五項,獲得了五項發明專利授權,并獲得了省部級三等獎一項。
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柳文安的成長步伐也逐漸加快,2009年,他成為仿真實驗室的負責人,負責二期建設任務。2012年底,他又被任命為淮海集團第二研究所的副所長,并承擔起了某重點項目的研制任務。該項目市場需求迫切,但技術難度非常大,因此采用校企聯合開展研制。作為該項目的企業技術負責人,柳文安合理策劃安排,積極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系統連調、野外試驗驗證等工作。期間,柳文安帶領團隊成員突破了某型小型抗高沖擊執行機構、某穩定組件、某抗小型化抗高沖擊機械式慣性組件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上述機電設備在經受150000m/s2的加速度條件、3000℃高溫條件后正常工作并滿足技術指標,解決了控制策略改進、動力裝置異常、穩定機構異常等技術難題,確保項目研制成功。2014年6月,該項目在野外試驗中獲得圓滿成功,首次在國內某領域內實現了遠程精確打擊,填補了國內空白。在此過程中,柳文安又有多項專利獲得授權或受理,并獲得公司內部一、二、三等獎十余項,參與制定標準一項。
2014年底,在該項目驗收會議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在六個方面有重大創新,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會后,柳文安在房間潸然淚下。是啊,年少時的投身軍工、獻身國防的理想,一直烙在腦海從未揮去的理想,從未像此刻這般接近過。
2015年,新的挑戰再次來臨,復雜、繁重的研制任務成為柳文安迎來新一輪挑戰,同時,控制系統實驗室、傳感器測試等兩個實驗室的建設也拉開了序幕,柳文安也將踏上新的征程。
一路走來,長治市科協和淮海工業集團始終關注著這位年輕人的成長,先后多次指導和幫助柳文安,并為其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尤是在某項目立項論證的關鍵時刻,2015年4月,長治市科協領導和負責同志親臨工作現場,為柳文安送來了組織的溫暖和關懷,山西省科協也多次通過市科協詢問和了解情況,為提升柳文安的創新能力、為提升淮海集團的創新能力建言獻策。這些暖心貼心的正能量極大地促進了他的創新激情和動力。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裝備競爭性采購與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大趨勢,柳文安,這位34歲的年輕人,在追逐年少夢想道路上,漸行漸遠,永不停歇。 責編/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