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暴雨是夏季的常見自然現象。氣象學認為,每小時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暴雨具有潛在的破壞力和危險性,常會直接造成傷亡和社會財產損失。除此之外,暴雨出現時,人們還要注意自身的保健工作。
暴雨常常伴有雷電天氣,這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較大。強雷雨天氣誘發心腦血管病,固然有心理恐慌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的氣象原因。雷電天氣時,氣壓一般較低,而低氣壓影響人體內氧氣的供應。當氣壓下降時,大氣中氧分壓、肺泡的氧分壓和動脈血氧飽和度都隨之下降,導致人體發生一系列生理反應,機體為補償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環,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現象,可能誘發心絞痛、心梗、心衰。所以,心腦血管病患者平時就要注意適當鍛煉、科學飲食、勤量血壓,雷電來臨時,要保持平靜心態,一些急救的藥品要帶在身上。
雷雨天也是哮喘高發的時段。加拿大的醫學科研人員觀察發現,雷雨天哮喘患者來醫院的頻率較平時會增加15%。國內醫學專家也證實,夏季雷雨天氣的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適合真菌、霉菌等過敏原的繁殖和生長,加上氣壓較低,空氣中漂浮的過敏原濃度就會明顯升高,從而容易誘發哮喘病。因此,哮喘患者雷雨前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下雨時不能門窗緊閉,而應該保持通風,因為自然風可以帶走或沖淡室內的過敏原;雷雨之后如出現太陽暴曬、溫度升高,出門時不妨戴上口罩,以防過敏原。
暴雨基本上都是由大雨滴組成,這對人體健康也不利。英國科學家喬治·弗拉耶爾研究發現,下小雨時,降水滴粒基本不帶輻射污染物,從而給人以一種清新、舒暢的感覺;而大雨中則夾帶著大量的射線和污染物。這位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著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30分鐘才降到地面,這一過程中,雨滴受到的輻射污染將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時間則要短得多,污染物也會隨之降到地面。故而暴雨時應盡量呆在室內或選擇遮蔽物避雨,以減少對健康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