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正金
作為南京的產業大區和科教新區,南京市棲霞區的經濟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如何適應發展新常態、增強發展新動能,特別是如何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用好互聯網在創新驅動中的先導力量,是全區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在基層實踐中落實好“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目標的時代命題。
一、新常態下增強新動力靠什么
在新常態下,靠粗放的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已無法持續,不依靠創新驅動將沒有出路。問題是,創新的引擎從哪里來?
一是從全球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經濟浪潮正澎湃而來,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當前,互聯網經濟已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服務、網絡游戲等新業態,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特別是以互聯網與工業的深度融合為代表,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新戰略、新舉措,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推動生產高度智能化、網絡化,美國通過“工業互聯網”提升制造業價值創造能力,日本加快探索人工智能產業和智能生產線,法國出臺“新工業法國”計劃拉開了工業復興的帷幕。這些產業的前景是強大的智能網絡和進一步“去人工化”,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附加值更大。可以判斷,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將成為未來產業競爭的重點,誰先用好互聯網掌握尖端的智能制造技術,誰就能在下一輪工業革命中占據先機。
二是從全國看,隨著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的興起,互聯網經濟引發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的深刻變革,成為各地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互聯網經濟已經超越虛擬經濟本身的范疇,正廣泛融入實體經濟領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目前中國擁有6.5億網民、近13億手機用戶,2014年互聯網經濟占GDP比重達7%,超過美國、德國居世界前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把發展互聯網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江蘇省委去年首次把互聯網經濟作為重點課題提出來并專題研究和推動,南京和全國很多城市都在加快實施新一輪信息經濟或智慧城市建設計劃,杭州把發展信息經濟和智慧經濟作為全市“一號工程”,天津提出打造中國北方“人才集聚港”,成都啟動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這些必將全面掀起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熱潮。
三是從棲霞區看,隨著新常態初期新舊產業交替,互聯網經濟呈現出良好發展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成為引領經濟提質增效的強大動力。棲霞區是傳統工業大區,在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集中精力做強光電顯示、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三大”科技產業,培育物聯網、3D打印、軟件及移動互聯網終端“三新”科技產業,2014年實現新興產業產值1933億元,增幅超過工業5個百分點。這其中大部分產業都具有互聯網經濟的特征,融入了互聯網經濟的基因。從宏觀上看,2014年互聯網產業主營收入達220億元,同比增長20.3%;電子商務交易額達893億元,同比增長35.9%。從微觀上看,新增的小微企業很多都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有關,一些傳統企業正從“互聯網+”中嘗到甜頭,比如:A.O.史密斯(南京)公司運用“互聯網+工業”,根據市場需求研發拓展了一批智能家電,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三寶科技運用“互聯網+交通”,在市區兩級道路、高速公路段架設了幾千個智能監控,在打擊犯罪、治安管控、交通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有200多家企業運用“互聯網+銷售”,借助網絡平臺發展電子商務,拓展跨境貿易,這些都從不同層面印證了結合區情實際運用互聯網思維、發展互聯網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棲霞區發展互聯網經濟抓什么
對棲霞區這樣一個產業集中區來說,發展互聯網經濟、推動產業轉型,主要是看能否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如果不以提升效益和增強創新能力為出發點,還停留在新興產業的低端環節,沒有核心技術和創新服務,那本質上還是在發展低端產業,達不到轉型升級的目的。立足棲霞區具備的優勢、條件和基礎,我們將把互聯網引領轉型升級作為全區創新發展的主導戰略,用互聯網思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制造業邁上智能軌道由大變強,服務業裝上信息引擎跨越發展,文化產業插上創意翅膀優化升級,推動全區經濟發展提質增效,邁上新臺階。重點要在“點”上加快企業集聚,在“線”上加快產業融合,在“面”上加快創業創新,走好三條發展路徑。
一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嫁接新互聯網技術。面對互聯網大潮,區內很多傳統企業都有危機感,但傳統生產模式根深蒂固,把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融入傳統產業中,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前幾年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雙輪驅動,等等。在這些基礎上要進一步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動棲霞工業做大做強。制造業“微笑曲線”兩頭是研發和銷售,中間是生產。在生產環節,我們要抓住終端信息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機遇,提高光電顯示產業與互聯網經濟的對接度,支持中電熊貓在2015年3月份投片運行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上,生產更貼近移動互聯網需求的超薄、高清、低能耗的高世代液晶面板;支持LG顯示等企業推動產品智能化,開發車載大尺寸觸控屏、穿戴及柔性顯示等新產品;支持夏普電子、康尼機電等大型企業盡快實施和應用“機器換人”,利用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先進技術對生產流水線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培育發展一批智能生產車間、智能工廠。在研發和銷售環節,要支持企業開發和應用電子商務系統,鼓勵發展面向互聯網的設計、定制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產業的附加值。目前,紫東國際創意園打造的中國工業設計服務中心、南京工業設計谷等平臺集聚了一批互聯網設計企業,我們正在促進這些企業和區內的工業企業密切融合,搭建好合作平臺,提供好幫助支持。
二是在專業園區支撐中,提高優勢產業集中度。專業化園區是企業集聚和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棲霞區在建設互聯網產業園區上具有良好的人才優勢、創新環境和產業基礎,必須緊跟互聯網發展趨勢,推動園區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邁進,引導互聯網產業集聚發展。隨著電子商務特別是跨境電子商務的加速發展,我們要在南京綜合保稅區龍潭片區,加快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2014年園區出口B2B業務已正式運行,成為全國第二個、江蘇首個在海關總署統一平臺實現跨境電子商務運營的地區。下一步要將上海自貿區已試行的海關創新監管制度復制到綜合保稅區,破解跨境電子商務面臨的制度性障礙,引入更多電商企業發展平臺經濟,盡快把進出口雙向電商業務都做起來,提高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規模和水平。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加速普及和廣泛應用,我們要在棲霞移動互聯網產業基地和棲霞商務區,加快建設一大批產業載體,重點發展軟件研發、手機游戲、互聯網金融等業務,目前一期載體已投入使用,力爭今年培育千萬元產值企業10家以上。物聯網是繼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的第三代互聯網,隨著云計算、傳感器技術的成熟,物聯網大規模運用的條件基本具備。棲霞區物聯網產業發展起步較早,預計2015年將實現產值120億元,同比增長30%,占全市比重16%,形成億元以上產值企業10家。我們要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依托仙林物聯網產業基地和金港科創中心二期,放大三寶科技等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車聯網等方面拿出一批標準和方案、促進推廣運用,力爭到2016年,全區物聯網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集聚規模以上企業60家,培育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企業4~5家,增強發展新優勢。
三是在市場需求導向下,扶持龍頭企業發展。互聯網經濟存在一種“馬太效應”,當一個地區、一個龍頭企業取得先發優勢和成功后,各種資源會迅速向其集聚,先發優勢會變成排他優勢、穩定優勢,其他地方、其他企業要后來居上就很困難。現在全球互聯網企業前10強中有4家中國企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不僅在行業內占據壟斷地位,也成為所在地區發展互聯網經濟的重要支撐和鮮明品牌。但同時互聯網經濟也有很強的“龍頭效應”,舞起龍頭就能帶動龍身,擺動龍尾,在一個區域形成完善的創業創新生態圈,在一個企業周圍涌現越來越多的骨干企業和新生企業。阿里巴巴設立了開放式創新基金,只要創業者通過評估審核后,就可以享受從苗圃到孵化的免費服務,甚至獲得注冊資金的支持,通過幾年的孵化運行,阿里巴巴身邊集聚了一大批由其控股的中小型互聯網企業。目前棲霞區重點發展的“三大”、“三新”科技產業,影響力和競爭力還不夠強大,特別是缺少能夠帶動互聯網經濟龍身舞動的龍頭企業。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突出重點,瞄準2~3個具有前瞻性的產業方向,在每個領域中選擇1~2家重點企業,爭取省市支持,共同扶持和培育成龍頭企業,力爭形成規模效益和帶動效應,推動骨干企業成長,帶動整個產業發展。同時,我們要調整企業孵化培育工作思路,逐步改變原有政府投資、政府主導的模式,積極引進有較強管理能力的民營企業以及企業孵化、研發中心,共同建設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由企業主導管理運營的孵化模式,提高創業創新成效。近期我們拿出馬群街道原辦公樓1.2萬平方米和舊廠房改造的“紫金工坊”6000平方米空間,支持三寶科技建設“極客空間”民營孵化器,和企業共同成立創業基金,建設更有活力的創業創新體系,力爭打造眾創空間的新樣板。
三、營造良好環境需要做什么
互聯網經濟是環境經濟,不僅需要硬環境的支撐,而且需要軟環境的保障。如何營造良好環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研究改進不足。
一要強化互聯網思維,解決思想認識不深的問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前還有些干部,甚至包括領導干部對發展互聯網經濟看不清、看不懂、看不起,總覺得有廠房、機器、工人才是實體經濟,互聯網企業靠幾個人、幾張桌子不太可靠,真正做大做強的也只是鳳毛麟角。同時互聯網經濟是創新的產物,新技術、新產業不斷產生,新問題、新風險也會隨之出現,應對好這些機遇和挑戰,尤其需要政府的遠見、企業的勇氣和社會的包容,需要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和強大的發展合力。比如,南京文化藝術產權交易所自2013年平臺上線以來呈現爆發式發展態勢,目前有會員5萬多人,2014年文化產品交易額超過547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3000億元。但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創新文化金融產品也隱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信息風險、資金風險,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客觀辯證地看待和研究,才能有效構建市區兩級合作監管體系,促進企業健康發展。2014年以來我們專門邀請了一批研究互聯網領域的專家,就發展互聯網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題,給全區領導干部進行專題培訓,在把握好“虛和實”關系中認清發展內涵,在把握好“大和小”關系中看懂發展潛力,在把握好“遠和近”關系中找準發展主體,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厘清思路。今年全國“兩會”之后,我們迅速召開了全區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大會,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工作重點、細化責任分工,大力營造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要做好產業規劃,解決政策服務不優的問題。發展互聯網經濟,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但政府的引導也很重要。互聯網企業在要素投入、盈利模式等方面與傳統企業有很大區別,因為創新需要長期投入、具有市場風險,必須有長期穩定、可預期的政策,企業才舍得花錢投入,下力氣進行創新。2014年我們引進的上海游族網絡公司,是2009年才創辦的互聯網游戲企業,5年時間從十多人的小公司發展為擁有1000名員工、年產值40多億元的上市企業,2014年底正式入駐棲霞后,計劃用5年時間在這里打造一個翻版上海公司,企業向我們提出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夠像上海一樣,給予一個較長時期穩定的扶持政策。近期,我們借鑒上海、杭州等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出臺了加快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意見,結合已有物聯網產業規劃等專業規劃,制定發展目標和具體舉措,設立首期規模1.5億元的互聯網產業發展資金,分3年到位,每年5000萬,支持平臺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等。為了鼓勵企業快速成長,我們將對業務收入連續兩年增長在30%以上、對地方貢獻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進行扶持獎勵,對民營孵化器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與企業共同建立創業基金,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努力把棲霞打造成為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政策高地、服務高地。
三要挖掘新興業態,解決應用范圍不廣的問題。與傳統行業一樣,互聯網企業競爭也非常激烈,必須通過創新求得生存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不斷拓展新市場,嘗試新業態,摸索新模式。這些互聯網企業緊盯市場,注重服務,從消費需求中尋找機會,研發產品,往往能夠超速發展,超出我們的想象。對互聯網行業出現的新業態,我們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大力支持,推動互聯網加速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比如,重點在紫東國際創意園發展文化創意設計和網絡信息服務業,在仙林軟件園鼓勵軟件人才在互聯網領域創業,在八卦洲現代農業產業園利用物聯網技術發展智能農業和感知農業,在區街養老服務中心利用傳感器和監控設備為老人提供遠程智能化服務,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在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社區等領域,探索更多市場認可的服務模式。
四要大力引育人才,解決人力資源不強的問題。人才是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對于互聯網經濟更是如此。很多互聯網企業下決心在棲霞扎根,有雄心創造輝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棲霞的人才科教資源。但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創業企業反映人才的瓶頸制約問題,這說明如何把數量上的人才優勢真正轉化為質量上的人才紅利,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在創業生態系統較好的浙江,浙江大學從1999年開始在高年級設立創新與創業強化班,每年挑選最優秀的40多名大學生進行培訓,不斷地為地區發展輸送創業創新人才,目前畢業的學生中不少成為杭州互聯網產業創業先鋒。相對而言,仙林大學城12所高校培養的人才總量很多,但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專業性、應用型人才還不多;全區引進的國家“千人計劃”、省“雙創”、市“321引進計劃”等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全市前列,但其中互聯網領域人才比重還比較低。下一步,我們要大力引進互聯網行業優秀領軍人才,積極做好服務,努力留住并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進一步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鼓勵高校加強大學生創業創新培訓,支持互聯網龍頭骨干企業與高校共建研究院,共同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研發人才、應用人才和營運人才。開展高校創新資源普查,梳理出契合互聯網發展方向的科研成果,進行重點對接和轉化,鼓勵更多師生投身互聯網創業創新,掀起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熱潮。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仙林大學城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