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生
白求恩救死扶傷背后是誰秘密運送來藥品?央視首播人文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貝家花園位于北京海淀陽臺山,是一座三層方形花崗巖城堡。主人貝熙業是法國醫生,于1913年來華,曾任法國駐中國使館醫官。他曾擔任總統府醫師,病人包括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曹錕四位民國總統。他為當地百姓治病不收分文,海淀北安河附近一些老人至今仍然記得他。他曾受中共地下交通員黃浩委托,把藥品秘密運送到貝家花園,再輾轉運到平西抗日根據地,白求恩所使用的藥品正是貝熙業運送的。
胡適有言:“一切思想不過是史料而已。”歷史不像古董,能一代又一代以基本不變的物質形態傳承下去,這決定了當代人永遠不可能回到“純粹的過去”,至多只能回到“當代人理解的過去”。要準確地理解過去,就得始終堅持憑證據說話。沒有證據,“大膽假設”只能是假設。說“一切思想不過是史料而已”,無非是要人們審視歷史時重視證據,“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可武斷。這是種求實態度,也是在歷史文化底線。《貝家花園往事》拍攝者守住了這條底線,可贊!
如今,在歷史問題上有種傾向格外令人擔憂,即突破甚至拋棄了“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條底線了。一是片面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大做歷史人物翻案文章以嘩眾取寵。比如有人把漢奸汪精衛拿出來“重新審視”,竟然說他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精神。誰都知道慈禧太后“專橫跋扈、窮奢極欲、鎮壓革命、扼殺維新”,居然也有人贊其“精明能干、雄才大略”,說什么“讓她把清末新政搞下去,中國也許可以早日實現現代化”。二是打著“還原歷史”的幌子,蓄意抹黑或貶損英雄人物,比如說什么“黃繼光根本不存在”,等等。三是“戲說”成風,胡編亂造。比如說劉胡蘭臨刑前不是說“俺就是共產黨員”,而是說“俺舅是共產黨員”。抗日劇《一起打鬼子》則因其“褲襠里掏出手榴彈”等大尺度情節,引發網友集體吐槽。凡此種種,亂了歷史,也亂了價值觀。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也不等于“揀到籃子里的都是菜”。對所見所聞不僅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進行“重新思考”。不過,這種“重新思考”,不是把歷史作為任意拿捏的“玩偶”,故意站在前人思考對立面“標新立異”,或從實用主義出發顛覆前人結論亂“翻案”,或把今人觀念強套在古人身上隨意闡發,而是用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回望歷史長河,準確把握深埋于歷史塵埃中卻具有生命力的歷史真相、文化精華、精神實質,發掘歷史的價值。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重溫龔自珍此言,依舊令人感到振聾發聵。歷史虛無主義不斷花樣翻新也提醒我們,在歷史問題上還得“下好先手棋”,多多還原和澄清歷史真相。“真”大行其道,“假”就沒有了生存空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善于向后看,才能正確向前看。向后看得遠看得真,才能向前看得準。以敬畏之心對待歷史,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應當成為一種文化自覺。
(作者單位:南京日報評論 部)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