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因對社會矛盾化解及時、對敏感問題處理穩妥,直接消解了諸多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但也要看到,在經濟新常態下,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也會引發群體性事件,對此要加強預防,妥善處置。
一、引發江蘇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
因征地拆遷問題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在土地財政的刺激下,不少地方政府唯GDP至上,忽視群眾利益,甚至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暴力拆遷,由此引發社會矛盾。據國家信訪局統計,當前群體性上訪事件的60%與土地有關,征地補償糾紛又占土地糾紛的84.7%。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群體性事件時,開發商和基層干部不僅不作為,有時還亂作為,如利用流氓、幫派成員、黑社會成員等恐嚇威脅打擊不服從者、被拆遷戶和上訪者等,較為典型的事件有蘇州通安因拆遷引發的殺人案、邳州帶血拆遷事件等。
因環境污染問題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近年來,隨著對生活質量關注度的提升,江蘇公眾在面對水污染、光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影響生活環境的工程和設施時,通常會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因而以規模性聚集來表達意愿和提出訴求為特征的環境群體性事件近些年也居高不下,且類型多、發生區域廣。據統計,江蘇2013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較2012年增長29.8%,其中較為典型的事件有啟東事件、吳江平望事件、溧陽申特鋼廠污染事件和鎮江水污染事件等。
因工資福利問題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此類事件主要是在社會保障制度管理與運行中所出現的問題,如由低保確認與待遇所引發的沖突,由教師績效工資、養老金拖欠和農民工欠薪等所引發的問題等,這些問題近些年也呈現出較為平穩的發生態勢。據江蘇省公安廳治安局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6月5日至11日,江蘇公安治安總隊共接報群體性事件47起,其中涉及工資福利待遇的18起,占總數的38.3%;2014年6月12日至18日,治安總隊接報群體性事件53起,其中涉及工資福利待遇18起,占總數的34%;2014年6月19日至6月25日,治安總隊共接報群體性事件54起,其中涉及工資福利待遇18起,占總數的33.3%。
因醫患、交通等問題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近些年來,由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保障制度滯后等原因所引發的醫患糾紛或沖突正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其中較為典型的事件有南京鼓樓醫院護士被打事件、張家港第一人民醫院掛水門事件等。與此同時,伴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快節奏的運輸要求,由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案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也呈不斷頻發態勢。如,2013年常州新北區因非正常死亡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72起,占所有群體性事件的48.98%,同比上升35.9%。
二、當前江蘇群體性事件的特點
現代通信技術助推加劇。伴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公民有了更廣泛的表達渠道,在碎片化的閱讀和政府信息公開不及時的條件下,由手機、掌上電腦等構成的溝通網絡成為新的社會網絡形態,由此也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動員結構的巨大變化,產生信息傳播的“蝴蝶效應”,如南京周久耕事件便是其中一例。
事件間關聯性不斷增強。當前,一些群體性事件顯示出“漣漪效應”,即起始于一個地方的群體性事件,經過一番傳播,會跨越地域空間和社會部門形成“關聯”屬性,繼而構建出新的認同,并經效仿出現更高水平的抗爭浪潮。如張家港醫院掛水門事件與金壇市花園婦科醫院事件、南京兒童醫院徐寶寶事件、南京鼓樓醫院護士被打事件等在抗議的手法與形式,乃至一些細節等方面均驚人相似。
解決途徑直指政府部門。當前,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在解決問題時往往都會將當地政府的辦公樓作為主要的示威聚集地或直接攻擊目標。如,南通啟東事件的誘因是環境污染問題,南京華飛事件的誘因是企業改制后的遺留問題,以前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都會將矛頭指向企業本身,但是如今多數群體性事件參與者都會選擇在政府門前聚集示威。
三、積極預防依法處置群體性事件
厘清事件性質,維護合法權益。正確認識當前群體性事件的性質,是積極預防與處置該類事件的前提。對此,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從整體上看,江蘇群體性事件還遠未觸及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層面,對于許多問題可以通過調解、安撫等方式加以解決。同時,也不能將局限在特定區域內的普通群眾訴求上升到社會穩定層面而過度反應,甚至大動干戈,要堅決杜絕將普通矛盾或糾紛無限擴大化與過激化。在從觀念上理性看待或厘清群體性事件性質的基礎上,應支持人民群眾在法律框架內的維權活動,要意識到通過執法過程和司法程序來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僅不會激化群體性矛盾,反而更有利于社會穩定。
開展糾紛排查,構建化解機制。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關鍵是要厘清事件發生的緣由,并及時加以化解。對此,一方面要傾聽群眾呼聲與利益方訴求,了解事件的原委及癥結,并協同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能夠快速處理的,要第一時間進行調處。另一方面,要對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可能引發不安定、不穩定時段的矛盾糾紛,要積極研究探討形成原因和處置方案,對癥下藥,防止矛盾匯聚和問題發酵。另外,還要對無理上訪、纏訪、鬧訪的,要及時收集證據,以法為本,以理勸退,最大限度地確保社會穩定,這方面可借鑒連云港“調解技戰法”、鹽城“說理執法”、南通“大走訪”、蘇州“開門評警”等的經驗與做法。
推行因案施策,強化分類治理。由于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因而要加強對群體性事件的分類研究,因案施策,決不能“一刀切”。例如,在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時,應尊重民意,注重環評,決策透明。這方面國外的一些有益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如新加坡裕廊島PX工廠和日本橫濱PX生產基地,它們都會通過設置“公眾參觀日”和建立群眾代表監督會的形式,使群眾能夠切身感受這些企業對于環保的重視程度,并能增加對環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應對醫患糾紛等非正常死亡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可以運用第三方調解的形式,如專門設立民事調解中心或者醫患仲裁機構等,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化解醫療糾紛,消解醫患矛盾。在應對拆遷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應區別對待“公益性”征地拆遷和“經營性”征地拆遷,兩者不能相混淆。同時在征地拆遷時,要將征地拆遷聽證作為必經程序,并以經評估機構評估的市場價格作為補償的標準,不能隨意定價,杜絕拆遷過程中的腐敗、不公、漫天要價等社會問題。
優化方式方法,增強處置效果。預防與處置群體性事件,需要多種方式方法的協調并進。對此,一方面應根據各類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特征,有針對性地細化演練預案。不僅要明確規范各類事件的處置流程和方法,細化完善各個處置環節的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最大限度地縮短反應時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處置效率;還要加強應急處置保障,加大科技裝備投入,加強實戰演練,切實提升快速反應和應急沖突能力,新加坡處理群體性事件的“三部曲”法值得我們借鑒。另一方面,應高度重視情報信息。不僅要廣泛布建治安信息員,加強情報信息收集研判,及時發布預警指令,超前部署防范工作,如德國通過構建危機預防信息系統(DENS),努力將事件化解在萌芽階段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還要進一步提高網絡輿情應對引導能力,通過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等手段,對網絡輿情進行有效治理,逐步形成依法監督、行業自律、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引導廣大網民的思想和行為,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江蘇出臺的《互聯網網絡安全事件協作處置暫行辦法》以及南京市公安局利用“三張網”預防群體性事件等的做法,就是在這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本文系江蘇警官學院繆金祥老師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群體性事件預防與處置對策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