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政
眼下大家關心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究竟應該怎么辦,以及這個時代的要點是什么?換言之,只有弄清楚時代改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以及贏得這個時代的關鍵是什么,才能把握其背后的答案。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有可能在保留大規模生產方式的前提下,來滿足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要求。
每個時代都需要平衡供求關系。過去,企業依靠單一的工廠、量產量銷的產品,以及低成本的方式,平衡供求關系。然而,這種方法已走到盡頭了。
現在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消費者的一種生活方式,客觀上要求企業順應這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生活方式。可以說,誰能適應消費者這種生活方式,誰能借助于移動互聯網與消費者進行互動,誰就能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反之,誰就會被封閉在現實之中。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消費者真正想要的不是產品,也不是服務,消費者需要的是如何拿這些產品和服務來充實、豐富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
對現實中的所有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誰都很難做到,誰都為此倍感困惑。
自工業化以來,所有的企業學會的是如何開發出產品原型,然后通過工業化及其標準化的手段,進行規模化量產量銷。并通過打敗競爭對手來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使消費者無從選擇。這是我們理解過去時代的競爭特征,打敗對手的主要手段就是產品性價比,即使是服務,也是服務產品的性價比。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不是產品,也不是服務產品。消費者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實際上,企業非常清楚,他們能夠提供的只是某種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提供不了消費者所需要的某種生活方式。
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真正沖突所在,傳統企業何以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依靠有限的產品及服務,去緩解供求矛盾?何以能夠用它自己已經學會或具有的能力,去緩解供求之間的沖突呢?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企業只需要不斷提高產品及其服務的個性化水平,就能有效地緩解供求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一種誤判,在以往的工業化歷程中,企業始終在努力提高個性化程度,包括提高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提高生產制造過程的柔性化,提高產品的迅速迭代能力,以及現在被炒得火熱的工業4.0等等。然而,供求矛盾沒有因此得到有效的緩解。相反,隨之而來的是企業之間降價促銷的惡性競爭。消費者向往的生活方式,在劣品大肆驅逐良品中漸行漸遠。
誠然,企業在個性化上的努力,有助于緩解“生產效率與需求效用”之間的矛盾,但無法有效地幫助消費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質,以及滿足生活追求,更無法緩解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緩解供求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繼續把商務活動的觸角,延伸到消費過程;就是從大量銷售方式、深度分銷方式,走向社區商務方式,走進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中去。換言之,依靠企業商務活動領域及其營銷職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供求關系,構建“企業—消費者”一體化的關系體系。
具言之,就是順應消費者主導市場的客觀趨勢,構建企業與消費者的社區關系。移動互聯網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種生活方式;對企業而言,可以通過有效的營銷職能及其溝通手段,把遠在天邊且志趣相投的人吸引到共同的社區中來,構建起規模化、一體化的商務關系。進而,站在社區及其商務關系的基礎上,根據社區消費群的要求,反向整合產業鏈,成為產業價值鏈的組織者。或言之,引導乃至組織產業鏈上游各個企業,共同為特定的社區及其生活方式做貢獻。
早期,郭士納領導的I B M公司就懂得這么做的意義和價值,懂得這么做對于緩解供求矛盾的意義和價值。盡管那個時候還沒有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沒有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郭士納已經喊出這樣的口號:“走進顧客的價值鏈”。并站在顧客群的立場上,本著幫助顧客企業成長和發展的意愿,提供系統解決方案。進而,以開放的姿態尋求與上游供應鏈各家企業或專業性公司合作的機會,在自有產品和自有技術的基礎上,整合第三方產品和第三方技術,按照系統解決方案,共同為目標顧客做貢獻,成為這個領域產業價值鏈的組織者。
由此而論,對所有傳統企業而言,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成為整合者(組織者),要么成為被整合者(被組織者)。要想成為產業價值鏈的整合者或組織者,就必須從構建社區開始,從轉向社區商務方式開始。并依靠規模化社區的權威力量,包括支配力和影響力,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組織起來。
必須強調,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工業化,以及以機器代替人力的歷史進程,不可能也不應該被簡單否定。這就像生物的進化過程一樣,會悉數保留進化過程中的所有基因,改變的只是控制基因。在這里,需要改變的只是商務活動領域。即依靠社區商務方式,以及強化了的營銷職能,使現存的工業技術基礎及其專業分工體系,有效地為移動互聯網社區及其生活方式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