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應
家風,亦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表征和反映著其生活方式、情感態度、文化氛圍、精神品質、價值觀念、人生信仰等,并成為家族成員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共識,建構的是一個家族成員共有的精神家園。
優良家風是個人成長和幸福的道德始基。所謂“始基”,是指萬物的根源或基本,萬物從它產生又可復歸于它的共同的東西。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十分強調敦睦家風,把鑄造良好家風作為興家旺族、教養子女進而改善民風、世風的不二法門。而那些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通常都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并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倫理建設的標本,如《孔子家語》《顏氏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等典籍所記載的家風種種。
家風的核心是塑造、培育與建立價值觀。家風常常借助于家訓、家規的有形建構得以強化,又通過個體成員拳拳服膺、身體力行而烘托出一種特有的倫理氛圍。在中國傳統社會,優良家風往往起著踐行和培育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妙用,德善立家、耕讀傳家、勤儉旺家、和諧興家以及家國同構、利國利家構成了中國傳統家風的主旋律與主基調。正是這種主旋律與主基調,使得歷代政治家都把形成良好家風視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往往從國家層面來大力表彰優良家風,形成了一道以家風促政風和世風的倫理景象。
優良家風通常是在創立者基礎上,經數代人孜孜不倦的價值運思和道德努力而形成,并通過相互濡染的點滴踐行和家庭教育氛圍得以強化,具有潤物無聲的倫理效應。優良家風是一個家族成功開展道德教育的起點。在社會教育不很發達的傳統社會,人的成長往往依賴家庭教育。同時,家風家訓好比家族的“綱領”,指導和規訓著每一位家族成員的生活和行為。優良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是其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擁有優良家風是人生中莫大的光榮與幸福。它能讓你領先于他人及早認知生命生活的內在真諦,懂得人生的真正要義和價值旨歸在于奉獻與感恩,從而培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優良家風總是教人尊道貴德、寬而有制、和而不流,既做有追求、有主見、有理想的道德個體,同時又能善于協調各種關系,同他人共享人生的和諧與美滿。
優良家風是興家旺族的本始和基石。只有好的家風才能砥礪家庭成員著眼大局與長遠,才能很好地化解家庭矛盾或糾紛,走出“富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好的家風,勝過萬貫家財。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勤勞儉樸觀念永遠是家庭美德的重要構成,著眼于從道德上引領后人“做好人、多積德”的精神勸勉更彰顯了代際倫理的深蘊——它們是優良家風的倫理魂魄,起著化愚為哲、化野為文以及積小德成大德的點染與陶冶作用。
今時已不同于古代,傳統意義上的大“家族”已經很少,三口之家已成為最常規的社會單元。是否因此就不需要家庭道德建設甚或不需要弘揚優良家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隨著現代化的向前發展,留得住鄉愁,珍惜人與人之間溫馨的倫理情誼,弘揚優良家風進而培育良好村風、鄉風與民風、國風,反而具有更加深遠的倫理戰略意義。這些隱藏或內化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價值結晶”和“倫理粒子”,經過持續不斷地傳遞、催化與裂變,勢將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向上、向善進而生發成鼓蕩時代新風和社會正能量的價值動能。這種道德始基無疑具有培本固原和凝神聚魄的倫理效用。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院副院長、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