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魁河北省元氏縣宋曹中心小學
利用語文教學拓展學生思維
侯英魁
河北省元氏縣宋曹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的一個目標是讓學生在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文本的探究往往是“蜻蜓點水式”,只停留在讀通文本與大致理解文本內容上,而很少深入文本。因此,我們教師有必要在熟諳文本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手段來引導學生發掘隱藏于文字背后的深意,在對文本高質量的“再創造”中拓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語文課;思維;拓展
思維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也是創新品格的智力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課堂“革命”就是要學生在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如果說學生固有思維是一池春水,那么教學藝術就要使這池春水激起思維的春波,在蕩滌中更拓展思維的潛能。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很有必要在深入領會教材的基礎上,緊扣語言文字,在關鍵處下鞭,讓學生思維的駿馬馳騁于廣闊的空間,感受尋覓的歡樂。那么,如何來緊扣語言文字,激活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咋一聽來,計算與語文是“遠親”,關系不是很密切。但對有些課來說,這一算不僅可以節省教師的許多口舌,更可開啟學生積極思維的閘門,形成“百舸爭流”的活躍局面。一位老師在教《草船借箭》時,把演算引入課堂,透過“算”,讓學生窺視隱藏于語言文字下的深意:
師:周瑜妒忌諸葛亮,給諸葛亮出了一道什么難題?
生:要諸葛亮10天造成10萬枝箭。
師:大家計算一下,10天不吃飯,不睡覺,平均每天造幾枝?每小時造幾枝?
生:(口算、筆算)每天造1萬枝,每小時造416枝。
師如果除去吃飯、睡覺,每天按8小時計算,每小時最少要造多少枝?
生:(口算后)每小最少要造1250枝。
師:(簡介當時的造成箭情況)這能造成出來嗎?
生:當然不能!
師:諸葛亮對此是什么態度?
生: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還主動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完不成甘受懲罰。
師:按諸葛亮的計劃3天造好,即使不吃飯、不休息,每天造多少枝?比原計劃每天多造幾枝?
生:(計算后)最少每天造33000枝,比原計劃多造型2300枝。
師:很明顯這是完不成的,如果不完成后果會怎么樣?
生:周瑜借口殺諸葛亮。
算到這兒,引導學生體會周瑜與諸葛亮的對話,學生很快明白了其間周瑜的心胸狹窄,逼人之急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處事之巧,而后再讓學生給周瑜與諸葛亮的對話加上提示語,指導朗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因此,對于語文文本中出現的一些數字之類,我們有作必要認真的思考,看看是否與文本的中心息息相通,是否借助數字,在“算”中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一番操練。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左腦分管語言、計算、閱讀、抽象思維等,右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形象思維等。在歷來的語文教學中,偏重于左腦的使用,而忽略了右腦在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心理學知識表明:學生將文字傳遞的信息轉化為圖像、圖示,反過來圖像、圖示又促進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學《赤壁之戰》一文時,讓學生知道黃蓋計策的內容及領會其妙處,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黑板上先畫上一條長江,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計策的過程以圖示的形式畫下來,讓學生看圖示說說這個計策的實施過程。而后讓學生結合圖示想想:如果說這次不成功,有哪些原因?于是學生邊看圖邊思考,不一會兒,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認為:這一天沒有風,船行駛速度很慢,不能一下子沖進營;有的認為:這一天風向不對,風從西北方向吹來,反而燒著自己;還有的認為:離營很遠就放火,靠近時已威力大減;船太近營放火,沒等到火燒旺,便被兵士撲滅;周瑜的兵船不跟在后面,兵將火一一撲滅……以“畫”促思,學生在把理解的成果以圖示等形式顯示出來后,又借助圖示、圖畫來對語言文字進行理解品析,再對圖示、圖畫作補充,而后又回到語文文字,如此循環往復,在圖文的不斷轉換中,在一次次的“再創造”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猶如螺旋運動般地提升了。
曾有學者指出: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盁o疑須教之有疑”,教師若能在看似平常處,實與中心緊密聯系處設疑,定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學生明白了孫悟空機智聰明。但我并不滿足于此,適時拋下“魚鉤”:孫悟空既然讓白骨精說出了真相,為何還要引誘白骨精變出三變?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開啟思維之門,便議論開來:
生:如果只是白骨精說,唐僧并不完全相信有這樣的事?
生:孫悟空還是擔心唐僧不明白,讓白骨精變出原形,即使唐僧再糊涂,也定明白了。
生:孫悟空讓唐僧聽聽事情的真相,還想讓唐僧看看事情的真相。
生:孫悟空是要唐僧耳聞目睹。
議到這兒,學生的眼睛亮亮,臉也紅撲撲的,不用說,學生已領悟了孫悟空用計之妙,智慧之高。因此,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導學生開展“議一議”的活動,讓他們“各持己見”,學生思維定能在一波又一波的靈感碰撞中得到鍛煉。
賀拉斯“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由來為世人關注,而表演正是“寓教于樂”中極富魅力的一種,它符合了小學生愛玩,富于想像、善于模仿的年齡特征。在教學《兩只小獅子》一課時,我便采用了表演,讓大家表演小獅子練習滾、撲、撕、咬后組織大家交流一下感受:生:我覺得好累呀!
生:我都氣喘吁吁了,動不了了!
生:哎呀,我的媽呀!我手腳都酸了,我不行了————
有的學生干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了,真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
師:咱們剛才練了1分鐘而已,小獅子可是(整天)在練習噢!請大家和小獅子比較一下,你覺得小獅子怎樣?
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在交流的過程中,什么叫“非??炭唷币灿卸饬恕Mㄟ^表演,學生更能緊緊扣住語言文字,找出關鍵的字詞,針對表演談感受,從而促進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理解,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