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芬河北省灤平縣第二小學
千呼萬喚巧設問,源頭活水滾滾來
孫艷芬
河北省灤平縣第二小學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學生思維的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發展。語文課的課堂提問,需要巧妙,需要有藝術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千呼萬喚,喚醒學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使學生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學生學習興趣的源頭活水就會滾滾而來。那么,我們老師怎樣巧妙地設計問題呢?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發情趣。
在講《鳥的天堂》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天堂是什么地方嗎?那么鳥的天堂,是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巴金的腳步,一起去游覽一下小鳥的天堂。這樣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我們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就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樹上的鞋》一文時,一開篇我就讓學生思考:鞋是誰穿的?穿在哪里?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即將結束時,學生理解了鞋是怎么到達樹上的之后,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最后,我創設情境,抓住契機,讓學生為樹上的鞋起一個溫馨的名字。學生聯系文章內容和主題,起了好多名字:愛心之鞋、愛心巢、小鳥的家、溫馨港灣、溫暖家園……從而理解了文本內容,升華了文本的主題思想。
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不過,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曲徑通幽處”,“文似看山不喜平”,課堂的提問也是如此。如果總是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學生也會感到索然無味,勢必妨礙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曲問、活問,就能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訓練學生活躍的思維。
學習冰心文化單元之后,我給學生推薦了《小橘燈》的閱讀。因為時代背景,學生對于主題的理解不是太深刻。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我是這樣問的:“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我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有的學生還聯系時代背景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這個時候,我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鎮定、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
這種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我們教師站在高處,整體謀劃,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出發,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總是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設疑,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在設計問題時,我總是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不只一種劃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古詩后,我讓學生搜集整理了描寫兒童的古詩,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后,我們為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所感動。我就引導學生思索:哪些名人身上也有這種精神?請你給大家講講他們的感人事跡。
這些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同時也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學則須疑”,只有懷疑,才有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語文課堂上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知識轉化為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教師千呼萬喚巧設問,學生就會感受到語文知識、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源頭活水”滾滾而來,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