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放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鎮第十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耿放
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鎮第十小學
提問的實施需要一定的藝術。提問并不是教師提出問題就宣告這一過程的結束,而是一個發問后學生解答,教師再評價的環環相扣的過程,相應的教師就有發問藝術、啟答藝術和解答藝術,即教師如何提問、如何啟發學生作答和如何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反饋。為了有效地提問以實現教學目的,教師應適當運用一些藝術。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教《窮人》一文時,讓學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之后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
問題1: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這樣貧困的家庭卻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孤兒,此時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
問題2:課文9——11小節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學生讀后交流回答,歸納出四件事。A、他會怎么說?B、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C、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D、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問題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這些事情有順序有條理地排一排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他會怎么說?
問題4:(進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課文為什么不按照我們剛才整理出來的順序來寫呢?將這四件事打亂呢?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教師小結:心情激動、神情恍惚、擔驚受怕,這叫著——忐忑不安。
通過這樣由易到難的提問,不僅減輕問題的難度,而且問題的設置具有事實性問題到推理性、開放性問題,由封閉性問題到開放性問題,由聚合性問題到發散性問題,由淺層問題到深層問題的坡度排列,體現出層次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月光曲》一文時,在充分細讀文本之后,讓學生感悟這位盲姑娘酷愛音樂,想實現親耳聽一聽貝多芬的鋼琴曲的愿望,可入場券太貴了,家境太窮。因此哥哥為無法實現妹妹的愿望而傷心、難受。在學生感受哥哥那份無奈之時,通過抓住妹妹話中的矛盾點,不斷追問,從中體會妹妹的善良、體貼、善解人意美好品質及兄妹情深。(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師:這位盲姑娘酷愛音樂,明明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可還說隨便說說,這句話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他不想讓哥哥傷心,非常體貼哥哥。
生:因為哥哥整日為一個雙眼失明的妹妹的生活夠勞累了,不想再為滿足自己的愿望使哥哥難過了。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盲姑娘?
生:是一個善良、體貼、善解人意的盲姑娘。
師:這真是一個善良、體貼、善解人意的盲姑娘啊。妹妹的體貼與安慰;哥哥對妹妹的傷心與內疚。無不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對手足情深的兄妹??!難以割舍的兄妹之情??!
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梢?,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七顆鉆石》一文中,抓住“忍不住、咽”字,引導學生感悟小姑娘的大愛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么可以換個角度來問:
問題1:文中這句話中的再也忍不住,說明了什么?(生:不能再堅持,忍了好長時間);
問題2:那為什么小姑娘不喝呢?(生:來了一位過路人討水喝);
問題3:小姑娘有很多的理由拒絕過路人哪,比如說?比如說——(生:媽媽生病正要水呢、我也渴……);
問題4:可小姑娘沒有喝水,也許看到是怎樣的一位過路人呢?(生:面色蒼白的老人、比自己更小,更干渴的小姑娘、嘴唇發白的老奶奶……);
問題5:看到這一幕,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硬是把水罐遞給了過路人,這是一種什么愛?(生:關心他人、舍己為人、同情心……)。師小結:小姑娘關心自己的媽媽,去關心一條小狗,甚至關心更多的陌生人,這就是一種大愛。
在教學中通過這樣“曲問”,可以說是創造了提問藝術,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教師如果善于挖掘課文中可質疑的材料,于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在正確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多問幾個為什么,對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很有幫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以中心問題為重點,進行探究。如在《窮人》一文中,體會西蒙臨死前對孩子的那份母愛,那份撕心裂肺的牽掛時。我抓住這句話“她頭往后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敝械摹白ァ弊?,這個字稍一疏忽,便會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溜過。通過設疑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臨死前那種心境,這個抓字不僅寫出這位母親撕心裂肺的牽掛,更體現了一份偉大的母愛,對文章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