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中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怎樣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王憲中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這是調動學習積極性搞好素質教育的至關重要的條件,甚至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培養;學習物理;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這是調動學習積極性搞好素質教育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下面就自已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新教材中有許多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外的物理實例,激發并培養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教學中應重用好這些實例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愉快的學到物理知識。例如在教學《運動與靜止》時,可以用電腦多媒體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烏云,小溪的流水等畫面,以及夏日的蟬聲,冬季梢的“呼叫”。讓學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運動。
除了在教學中用具體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外,我認為教師的情感對穩定學生的學生興趣,產生熱愛本學科的感情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靠培養,也要靠熏陶和感染,在這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同一個班的學生因智力水平,家庭環境,認識結構等差別,造成了學習成績的不同,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必須抓緊差生的轉化工作。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運用情感因素,課堂上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問題。答對了,我往往用“你回答的很好!”、“你回答得真棒!”、“好極了!”等語言給予熱情鼓勵,使他們樹立信心,穩定學習興趣。很多差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更加濃厚,成績逐步上升。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的“愛屋及烏”的效應。例如:在講勢能時,可向學生說,當天花板上有一根雞毛向你頭上落下時,你將會怎樣?學生肯定會說:“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問,若你頭頂上的電風扇落下呢?學生肯定會下意識地手蓋頭頂,“那還不快跑”。從而說明物體的勢能和質量有關。在講勢能和相對高度有關時,可以用從課桌上跳下來和從三樓跳下來進行比較,肯定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在講課時,如果在適當的時機故意講錯,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記得牢。例如,在講到絕對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時,故意說成“就是那個發現進化論的開爾文”,講完后,學生們先是一愣,然后幾乎全班同學齊聲回答“那個是達爾文”,這樣整個課堂氣氛就都活躍起來了。
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時,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積極性。其實,中學生感到物理難并不都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給學生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
學生對于物理的興趣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某種成功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老師的責任就在于相機鼓勵、誘導、點撥。幫助學生獲很成功。
當學生想獨立地探索某一知識時,我注意給予鼓勵。學生有問題時,我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啟發他們思考,引導他們自已得出正確答案。我覺得一旦獲得成功,會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就會在探索成功的喜悅中對物理產生興趣。
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特別是自卑泄氣時,我及時給予點撥、誘導,使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學生走向成功。而一次成功所產生的興趣,又往往能推動第二次成功,形成成功——興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環,從而形成穩定濃厚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可以說沒有物理學就沒有今天的文明生活。科學素質不僅指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也包括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的能力,所以物理教學就更加重視知識的應用,要和現代化科學技術及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造能力。
(1)物理教學同現代科學成果緊密聯系起來。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適當介紹現代科技的新成果、新發展、新成就。例如:新型電池、超導體、激光、現代信息技術等。
(2)視物理技術應用的介紹,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例如:在講直流電動機時,通過詳細討論換向器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如果沒有換向器線圈就不能繼續轉下去,因此,也就做不到電動機。所以,從科學到生產力,都離不開技術創新,都必須注重培養創造能力。
(3)視物理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尋找生活和生產中的物理因素,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提出一些實驗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去解決,進而發動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小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