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惠
(深圳國泰安教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518055)
作業管理是以“作業”作為企業管理的起點和核心,相比于傳統的以“產品”作為企業管理的起點和核心,在層次上大大地深化了,可視為企業管理上一個重大的變革和突破。作業管理的有效實施,須建立在成熟的作業成本核算上,將產品的成本核算從生產、加工環節前移到產品研發、材料采購,后延到售后的技術維護;將顧客的服務成本按作業消耗量匹配到具體的每一個顧客。作業成本核算,將顧客的增值情況進行清晰地加以區分;作業管理,則是識別運營過程中不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加以改良或消除,不斷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價值。
作業管理通過作業梳理、作業分析、作業成本核算、作業預算管理、作業鏈條優化來提升企業的價值。
以產品多樣化的一般制造業為例,企業的運作由研發/設計、市場/營銷、采購/供應、生產/制造、銷售/配送這些主要的運作環節組成,而每一個運作環節都由一系列的作業來完成,在從研發到銷售的大流程下,梳理每一環節下的具體運作流程、識別每一流程下具體的作業,是作業管理的基礎。
以自產自銷的產品銷售為例,一般企業里負責銷售工作的有兩類崗位:銷售員和內部客服人員。銷售員負責客戶的開發及產品的推廣,當客戶有購買意愿時,對接客戶的購買行為的是企業銷售部門的內部服務人員,此時的流程是:客戶詢價—內部客服人員報價—客戶正式下達訂單—內部客服人員查詢目標產品庫存情況并與客戶溝通交期—下達生產指令—生成送貨指令—確認貨物送達—核對賬目—開出發票。
作業分析,是分析作業的必要性、是否可以簡化,對于顧客價值而言,是增值性作業,還是非增值性作業?作業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優化作業的消耗效率?
在梳理完流程并將流程中完成工作的作業進行識別后,我們需要將各個作業進行一一分析。以銷售環節為例,從客戶開拓(讓新的用戶知道公司、知道公司的產品、產品用途、產品性能等等,這是銷售員的工作職責)、客戶詢價,到最后成交,需由一系列的內外部作業來完成。以上述的訂單處理流程為例,所羅列的各個作業存在的前提是:新客戶、全流程主要由人工進行處理。在“互聯網+”已成為主要助力企業發展的模式的21世紀,MRP、ERP等管理工具已普遍運用,由此,以上的訂單處理流程中詢價、報價、查庫存,對于標準性高的產品來說,此作業并不增加顧客的價值,這些作業將融入訂單下達的作業里;多個作業可以由計算機自動處理完成,而自動處理無需增加服務器或電算機設備的投入,這些作業包括下達訂單、確定交期、下達生產指令、確認收貨、對賬、開票;銷售環節最能增加顧客價值的是送貨交付,企業可選擇自行配送,也可選擇由第三方進行配送。通過對作業的分析,企業可削減不增值的作業、優化部分作業的完成方式,對關鍵作業完成亦可在自我完成與勞務外包之間進行優選。

表1 作業成本核算下產品/服務成本構成表

表2 作業成本核算下的客戶貢獻評價表

表3 作業成本核算下事業部貢獻評價表
在對作業進行一一分析的基礎上,繼而探究必要作業被消耗的原因,在作業成本法里,即“作業動因”。作業動因是一種數量度量標準,它用來把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或者其他作業。對于由計算機系統自動處理的作業,其作業產生的動因是訂單次數,即只要下達一次訂單,系統便進行一次系列的處理;而配送作業,則不能按訂單進行簡單的一單一送,計算機系統亦將對同一顧客的訂單、同一區域的訂單進行合并,在運力允許范圍內統一安排同一次的配送,而決定運輸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的運送重量與運送里程,在委托第三方配送的方式下,物流公司往往按配送件數收取費用,此時的配送費用即可按訂單進行匹配;而自行配送時,則需按照重量與里程進行成本的分配。
作業成本核算是作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作業優化的數據基礎。在識別了作業和動因的基礎上,進行作業成本的歸集,通過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計入產品/服務、顧客成本。在作業成本核算下,企業將依據產品全流程成本、顧客全流程成本進行產品投產、改進的決策、顧客維護及銷售政策的調整。作業成本核算下提供給企業管理層的數據結構如表1、表2、表3。
成本的精細化核算與反映,讓管理層及職能部門對各環節各作業成本的數據有了第一手資料,必將輔助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實施。
作業預算是企業在理解作業和成本動因的基礎上,對未來期間的作業量和資源需求量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是建立在作業層次上的一種管理過程,以達到對成本和經營業績的持續改善。它從企業戰略和顧客需求出發,首先預測未來一定期間生產、銷售產品或勞務的需求量,繼而預測完成這些產品或勞務需要的作業,并借助已有的標準和相應的資源需求量,再與企業目前的資源供應量進行比較,尋求資源配置的優化。其操作思路如圖1。

圖1 作業預算流程
推行作業預算,將價值預測分解為產品或服務量的測算,進而測算所需投入的作業量,根據作業量的消耗預計資源的投入,如此層層推進的預算方式可幫助企業發現產能或資源的閑置或不足,事先做好不同業績水平下的資源配制計劃,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作業預算管理將成本管控從產品端前移到作業流程中,管理到具體的活動和崗位,做到過程成本控制,并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數據進行績效評價,提高企業考評體系的科學性。
企業推行作業預算后,可逐漸建立作業標準成本體系,按期關注實際消耗與標準的偏離情況,及時查找偏離的原因,逐步優化整個作業成本管理體系,讓作業成本管理這一科學先進的管理工具更廣泛地服務于各類企業,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完整的作業成本數據便于企業管理層進行橫向、縱向分析自身的運營情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夯實優勢,填補短板,將各運作環節進行作業梳理,通過不斷地自我優化、調整,不斷優化運營環節的作業鏈條,不斷提高資產報酬率。各事業群、各職能部門都在不斷優化中提升自身的貢獻能力,在順應市場發展、積極進行市場開拓的同時,提升企業的整體價值。
作業成本核算是作業管理的基礎,由西方發達國家大型企業首先探索嘗試使用的作業成本管理,30多年后,有不少企業終究未能堅持成本管理工具的使用,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此方法要求針對每一運作環節進行活動的細分與識別,而企業運作中各功能部門難以只扮演一個功能角色,而每一功能角色間也難以劃分各自的成本投入,所以成本動因的識別及成本的歸集難度很大,若要做到清楚劃分,必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違背了成本效益原則;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細分深化,產品的制造越發復雜,過去識別的作業和動因可能不再適用,這對企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靈活性與適應性的要求。
作業成本核算與作業管理,對企業精細化管理的提升無疑是無可替代的,企業可以在自己的經營過程中,選擇性地使用作業成本核算及作業管理,以使產品或服務的成本盡可能公允,并使關鍵環節高效地運作。而卡普蘭教授的估時作業成本核算亦將簡化企業的作業成本的歸集,這一改善將使作業成本管理及作業優化得到進一步的普及,使企業盡量改變籠統分攤成本的現狀。
[1]潘美榮:基于EVA的作業成本管理設計[D].東北大學,2005.
[2]黃東惠:輝寶集團作業成本管理方案設計[D].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