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翾 葉荔林
摘 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鐵二中學實施“成功教育”多年,所獲心理教育成果頗豐,試就其理論依據和實踐操作進行探討和評析。
關鍵詞:“成功教育”;校園文學研究;理論依據
一、“成功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清醒地認識歷史
1.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的轉變
教育心理學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又在原傳統領域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發展方向。教育心理學研究從S—R范式向認知范式的轉化引起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前人們認為學習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機械過程,教師總是“一言堂”;而現在研究者認為學習是一種認知加工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一種主動構建過程,學生是在理解信息而不是在記錄信息,教師應該更多地探索學生的認知,幫助發展其學習策略和思維品質,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習的實質問題。換言之,教師應該想想“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單純考慮“教什么”。從50年代布魯納進行教育與課程改革至今,這一方向性的轉變已迅速地為廣大師生所認識和接受。
2.根據社會心理需要確定研究趨勢
人們對“歸因研究(歸因的模式動機情緒及教師的期望、學生的表現)、正式教育的發端問題(學生對學習環境的適應、團體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學習有效時間等)、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所產生的影響”等等方面的關注,都是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社會心理因素。
(二)“成功教育”的理論研究重點
1.學習策略與元認知
關于學習策略
(1)三種概念:
學習策略是學習的規則系統;學習策略是學習的過程和步驟;學習是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
(2)幾種區別:
學習策略不同于學習方法。它以追求最佳效益為基本點,與具體任務和學習過程相聯系,需要學習者經過相關分析才能產生。
學習策略不同于認知策略。認知是“指人腦對加工過程,如對信息的編碼、轉換、儲存”。認知策略是“調節與控制概念和規則的使用”。學習策略比認知策略的含義更廣泛,它還包括學習者個體生理的或情緒的、社會性的特征。
學習策略與元認知。元認知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簡而言之,即如圖:元認知→認知→客觀外界。
(3)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的動態過程的靜態知識,而元認知過程則是使用靜態知識的動態過程。
2.學習策略與元認知在教學中的應用
這是我國學者陳琦的研究成果,它很好地反映了元認知和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結構圖展示,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而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
3.關注個性化發展
高中語文新教材是新時代教育需求、全新教學理念和豐富教學實踐三者合力之下產生的新事物。新教材的“新”體現在哪兒?
第一,“新”在對學生學習能力方面要求的強化。各層能力要求體現出極強的層次遞進關系。盡管有些選文比較難,但其能力要求卻比較單一。第二,“新”就是以各知識點作為選擇作品的依據。這就突破了以往按文體編排教材的局限性,有意識地避免傳授知識的隨意性和知識點斷層的現象。高一和高二的知識點基本一致,不過是各自在不同閱讀對象中的延伸。這符合知識傳遞和學生認知的規律。
這種“新”變化,完全是由新的時代需要決定的。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人們不斷更新知識,以保持競爭優勢,因而終身學習的能力已經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所以,21世紀教育的四大原則是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要做到這幾個“學會”就必須擁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優秀的教師是善于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學生成為研究者、交流者、合作者的人,這是21世紀的教育事業對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
基于以上理解,我想我們的教學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如何選擇新的對策以適應新的教學需要”,正是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成功教育”的實踐活動及相關步驟說明
(一)給予期待
我校的許多教師在讓學生實施某項學生工作或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前,總會先進行“給予期待”這一步驟。也就是說,教師總是讓學生明確“完成這一任務會獲得大家所預期的良好效果或做這件事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一定能夠辦到的”,這樣學生便首先獲得了一種“自我效能感”,其活動的主動性便被大大激發起來。例如,
1.教師在新學期第一節“預備課”時,把學生未來三年的學習時間作出具體的統計,告訴他們自己在校、在家學習的有效時間有多少,充分利用和不充分利用會有哪些迥然相異的后果。接著我就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贈送給學生一句詩詞,而這句詩中就包含了他們各自名字中的一個字。如,韋小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沈裕海,“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李雪,“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黃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此一來,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對語文也感起興趣來了。緊接著,我立刻抓住時機,拋出一句話:“跟我學,沒錯的!”從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來看,這一次課確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錯,語文學科在保持原有成績的基礎上還能小有進步。當然,教師在實施這一環節時,必須充分估計自己的教學能力,因為,一旦你的教學過程不能令學生滿意,就會讓他們覺得你華而不實。
2.在具體教學時,我經常是在課前預習時就丟出一些“誘餌”,引起他們的好奇。比如,在教授王勃的《滕王閣序》時,我先用早讀、午讀或自習的點滴時間,讓學生觀看介紹唐文化的光碟《唐之韻》,讓他們初步體會“盛唐氣象”,了解王勃的坎坷經歷,初知“初唐四杰”的辛酸人生。然后再欣賞電影《王勃傳》中滕王閣盛宴的宏大場面、王勃瀟灑飄逸的作文場面等片段。這樣一步步吊起學生的胃口,恨不得馬上就體驗到這篇文章的神妙之處。
3.在作文教學中,以個人習作帶動學生的寫作熱情,用一系列措施來激發學生興趣并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鞏固所學。比如,我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時,以自己的同題文章來表達另一種“感嘆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主旨,學生在對教師個人經歷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能對比理解課文的主旨。另外,我所在年級的學生每學期寫的好文章都會被篩選出來集結成冊,發到各班,這樣做既幫助他們形成成果,又強烈地激發其自我效能感,促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自覺做一個文學藝術的追隨者、實踐者。
(二)重視非智力因素
“成功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但在普通高中,學生的起點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投入更多關注。
“非智力因素”包括個性意識傾向性、情緒和意志、氣質、性格與認知方式。教師在培養這方面因素時應該抓住四個方面:發展興趣、顧及氣質、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這幾年實踐來看,做好第四點又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在班里開展了“爭分賽”活動,用一些制定好的班級行為規范細則來約束學生的言行,做得好的可以加分,不好的則扣分,做得更不好的就會連累全組被扣分,從而失去參加一系列比賽和活動的資格。這樣,不僅從心理上給學生增加奪取榮譽的信心和決心,還讓他們時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收效是比較好的。
總之,在這么多年的實踐中,我們遵循“自主性原則”,不斷探索,認真實踐。事實證明,注重學習策略和元認知,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并將新課程改革與校園文學學習與實踐活動密切結合,抓住文學主戰場——課堂,我們就能行之得法、行之有效,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感。
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前提,進行雙邊教學活動,然后以思維品質的培養作為提高能力的突破口,發展其深刻、靈活、獨創、批判、敏捷的思維,這就是我們的做法。
編輯 張珍珍
新課程·中旬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