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佳
摘要:京劇,中國之國粹;歌劇,西方之經典。兩者在藝術表現上存在著質的區別,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腳本題材、演唱方法,包括咬字和韻白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差異。跨洋隔海的京劇與西洋歌劇看似相隔甚遠,但實質上卻存在著某種聯系,本文以《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的比較研究》一文為據,淺析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之間的關系,比較二者的文化背景、社會制度、民族特征等以及其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并總結兩種文化的創新與開拓。
關鍵詞:京劇 ?歌劇 ?文化交融 ?文化傳播
京劇,歌劇。看上去相隔十萬八千里,但究其內髓二者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一定的政治、經濟背景下總會產生相應的文化,從而產生不同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形成了京劇,而在西方便形成了歌劇。換言之,二者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存在于不同的地域罷了。
《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的比較研究》一文從四個角度闡述了京劇與歌劇的聯系。首先,作者簡潔地介紹了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國的國粹京劇,始于徽班進京,它傳承了我國從歌舞百戲起的戲曲文化,匯集了戲曲表演藝術的精華,而今已為中國國戲。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領域的成就也無疑是我國乃至世界的瑰寶。西方的歌劇則起源于古希臘悲劇,真正形成于16世紀的文藝復興末期。《優麗狄茜》是被保留最完整的、現存最早的一部歌劇,它的音樂風格是介于旋律和念白之間的宣敘調風格。而自此,歌劇便成為了一種被群眾普遍接受和認可的藝術形式。在西方歌劇的發展長河中,意大利歌劇長期屹立于舞臺巔峰,即使時至今日,雖然各國不同流派各領風騷,但意大利歌劇始終占據著歌劇歷史的主導地位。
文章的第二大部分,則從文化背景、社會制度、民族特征等多個角度剖析比較了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的異同。具體到二者本身,作者從表演形式、流派、氣息發聲共鳴、咬字音色等方面細致地進行比較,找出了二者的聯系。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中國京劇以實用為原則,處處體現出一種辯證的哲理。西方則看重情節,故事情節安排是否合理嚴密,是否具有戲劇性,是西方歌劇最重要的標準。對于唱法,二者在行腔的運用上不盡相同。京劇使用的是“吟唱”體系,表現悠長的聲調技術,發聲流暢,吐字清晰;美聲唱法采用“詠唱”體系,注重整體發聲線條。連聲唱法是其基礎,對呼吸的均勻控制有著極高的要求。接著第三大部分對京劇與歌劇的審美共性進行總結,指出其都是以理解為基礎,從理性認知上升到感性認知,隨后產生相應的、深刻的感受。它們所擁有的各自獨特的風格和特性,都從劇中細致的音樂唱腔,精美的技巧,各自流露著各自的藝術魅力,從而與觀眾達成共鳴,形成特殊的審美關系。即便是在如今這樣并存多樣藝術形式的時代,東方的京劇與西方的歌劇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舞臺藝術仍然在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使旋律音樂與觀眾統一,升華到如癡如醉的忘我境界。
國粹京劇與西洋歌劇相互交融,其交融性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講到。這也是筆者最為感興趣的一部分。在多元化發展的促進下,中國京劇逐漸走上世界舞臺,同時越來越多的世界人民開始關注并且喜愛京劇,它已然成為了中國向世界傳播自主文化的重要途徑。京劇多次在國外演出,借鑒了一些西方歌劇中的藝術形式,吸收了歌劇藝術中的精華,同時在中國國內的舞臺上,形成了一種用西洋歌劇的樂器、美聲演唱方法以及音樂形式來表演京劇的新形式,也就是京劇歌劇化。這種變化使中國自己的經典文化成為了可以供全人類享用的精神財富,促進了這兩種東西方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相互影響,兩種藝術形式都產生了多種層面的變化。京劇的部分歌劇化使得京劇本身的發聲方法更加國際化,伴奏樂隊器樂更加多樣化,不再僅僅局限在幾樣民族樂器中。在此情況下,京劇的受眾群體的范圍也逐漸廣泛起來,也正因如此,京劇的關注度大大提升。同樣,歌劇在某種程度上也汲取了部分中國京劇的優點,將其運用于歌劇表演中,旋律聲調更加悠長、發生更流暢、吐字更清晰。
在筆者看來,京劇與西方歌劇的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已不僅僅是文化傳播層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藝術史冊上的創新與開拓。在二者相互滲透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新興藝術形式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推敲的。京劇這樣的發展形式,有對傳統的革新,也有一種對西方藝術形式的嘗試。正如學者趙海燕所言,“這種嘗試給人們注入了新的觀念、技術及審美情趣與審美標準,為弘揚京劇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這兩種文化的枳極融合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相對封閉的戲曲藝術與中國現代文化總格局的良性協調,因而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滑靜.論京劇唱腔與歌劇美聲唱法之異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03).
[4]趙海燕.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的比較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3年.
[5][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顧連理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