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贏
摘要:本文針對新疆高校計算機音樂專業的計算機音樂硬件設備與軟件采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四個方面進行教學現狀調查,并針對這四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以促進新疆高校計算機音樂專業的建設及發展。
關鍵詞:計算機音樂 ? MIDI ? 教學現狀 ?發展研究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音樂專業在我國高校普及開來,相關教學理論與配套體系不斷完善。最初計算機音樂課程只是作為選修課或者作曲理論課程的輔助課程存在,但經過一段時期的迅猛發展,加之現代社會中許多領域(包括影視、聲像出版、音樂比賽、音樂教育、各種演唱會和音樂會、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促進了對計算機音樂制作人才的需求,計算機音樂逐步形成獨立的專業。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開設了音樂音響導演和電子音樂作曲兩個專業,1989年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開設了“音樂與音響導演專業”。隨后,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都為計算機音樂設置了單獨的系部。國內目前與計算機音樂相關專業有“音樂與音響導演”、“計算機音樂”、“音樂工學”以及“錄音工程”,分布在音樂學院、工科及師范類院校。僅對于大多數音樂學院為例,計算機音樂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如下:除以作曲專業為主要參照而設立的音樂類課程之外,開設傳統的“音樂聲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開設名如“音樂設計與MIDI操作/系統”(也有叫“計算機音樂”而內容如是)以及“數碼/電子音樂制作”和“錄音技術”專業課。
新疆高校開設計算機音樂專業的院校有: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范大學成教院、新疆職業大學,其中新疆藝術學院開設的計算機音樂課程分兩類:一是針對音樂教育、音樂表演、作曲學生的共同理論基礎課(兩學期,72學時),課程內容大多以電腦制譜和簡單的音頻處理操作為主。如使用打譜軟件西貝柳斯等結合音源進行作曲課的教學,將傳統教學模式變為可聽的有聲教學模式,使學生更為直觀的學習。另一種是計算機音樂專業課(八學期,288學時),這是新疆藝術類高校中率先得到審批的獨立專業課程。其他院校均以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形式存在。本論文是針對計算機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而進行的教學現狀調查及思考研究。由于計算機音樂制作教學進入課堂時間并不長,各院校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方面都在進行探索,沒有相對統一的教學標準。雖然市面上陸續出版了計算機音樂制作相關的書籍,但大多停留在應用軟件的操作講解上,這對于全面掌握計算機音樂制作水平和創作水平是完全不夠的,特別是計算機音樂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的特殊制作手段與創作音樂的手段,從而產生了許多與傳統音樂教學不同的新觀念、新內容、新的音響評估、特定的風格和體裁寫作、與其他基礎理論課程的相互關系,再加之新疆生源的藝術素養與音樂理論基礎現有水平,筆者認為在計算機音樂專業的教學中應該有所思考,使立足于新疆本地的計算機音樂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內容更加實用,以利于培養出具有全面素養的人才。接下來,根據筆者計算機音樂專業教學實踐,針對幾個方面進行調查與分析:
一、計算機音樂硬件設備與軟件的采用
目前,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有一間大型錄音棚、一間小型錄音棚、一間基于蘋果系統的計算機音樂教室、一間基于PC系統的計算機音樂教室。其中,大型錄音棚中有AVID調音臺、蘋果工作站、HD3、話放若干、話筒5只、TC3000混響器一臺、壓縮器兩臺、專業監聽設備兩套。小型錄音棚中有PC工作站、YAMAHA調音臺、DIGIDESIGN 003聲卡、話放、MIDI鍵盤?;谔O果系統的計算機音樂教室有MAC一體機6臺,每臺電腦配有MIDI鍵盤、聲卡和八軌的小型控制器。PC系統的計算機音樂教室主要針對共同課開放,故此處略去硬件說明。
現有的硬件設施都屬于較高端的設備,價格昂貴,但都可以在計算機音樂教學過程中開放使用,學生課下作業可以在MAC教室中實踐操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現有的錄音棚對于學生錄音技術的實踐和掌握來說,配套很齊全,但目前還沒有一間基于蘋果系統的音樂制作室,它主要為較高級的課程和音樂制作使用,也是一個較為完善的藝術實踐場地。應配套若干專用音源、合成器及一些必要的外圍設備用于教學和改題,且應該有定期的專人維護。
關于軟件的采用:不同專業教師授課的軟件不同,有基于蘋果系統的LOGIC PRO平臺,也有基于PC系統的CUBASE平臺,但版本都相對陳舊,由于計算機音樂軟件的更新周期比較短,一年就有一次版本的升級,所以為了使教學工作與時俱進,對于學校的工作站平臺軟件應該及時更新。在音樂制作工作站中,應配備若干常用軟音源,如:KONTAKT,TRILOGY,REAL GUITAR,STYLUS,OMNISPHERE等音源,使學生及時掌握常用音色的制作手法。在這方面,目前的軟件更新配套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二、課程設置
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計算機音樂專業課程表(除公共基礎課):
本科一年級:
專業基礎課:電鋼、視唱練耳、樂理;
專業課:電子音樂設計主課、聲學基礎。
本科二年級:
專業基礎課:視唱練耳、和聲、西方音樂史、電影音樂賞析;
專業課:計算機音頻工作站、電子音樂設計主課。
本科三年級:
專業基礎課:旋律寫作、西方音樂史、作品分析、中國傳統音樂概論、音樂美學;
專業課:電子音樂設計主課。
本科四年級:
專業基礎課:論文寫作、就業指導;
專業課:電子音樂設計主課。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計算機音樂專業課程表:
本科一年級:
專業基礎課:藝術概論、美學原理、鋼琴演奏、視唱練耳、樂理、中外音樂名作賞析、中國音樂史、和聲學;
專業課:單聲部作曲、計算機音樂。
本科二年級:
專業基礎課:和聲學、合唱與指揮、中外影視音樂賞析、鋼琴演奏、世界經典歌劇欣賞、配器、民族音樂分析、西方流行音樂賞析、西方音樂史、流行音樂;
專業課:計算機音樂、多聲部作曲。
本科三年級:
專業基礎課:鋼琴即興伴奏、中外歌劇分析、音樂鑒賞、音樂劇概論、作品分析、復調、管樂藝術賞析、和聲;
專業課:計算機音樂、音頻技術及應用、歌曲寫作基礎、中型音樂作品寫作、大型音樂作品寫作。
本科四年級:
專業基礎課:論文指導;
專業課:專業實踐。
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與上大音樂學院都是綜合類大學,從生源素質和入學考試難度來說,程度相當,所以把課程進行橫向比較,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從專業基礎課來看,上大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非常豐富,有大量的音樂賞析課程可以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還有合唱與指揮這樣較為實用的課程,除此之外,作曲四大件(即:和聲、配器、音樂分析、復調)在本科三年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這對于計算機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講非常重要,而新藝音樂系的作曲四大件課程只開了兩節,單聲部旋律寫作開設在本科三年級,賞析類課程較少,從這幾方面看來,能否將課程設置調整的更合理,這需要相關教研室的考慮。
三、教學目標
計算機音樂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為三種呈現方式,即:與前沿電子科技交互的多媒體電子音樂、與大眾媒體結合的應用型音樂、與電聲樂隊結合的表演型電子音樂。由于各高校的學生音樂基礎與藝術素養不同,所以教學目標不太相同,如中央音樂學院每年都舉辦國際電子音樂周,在作品展演環節,經常能看到該校學生的實驗性電子音樂作品,由此可見中央音樂學院培養目標以能創作實驗性電子音樂作品為主,兼以商業音樂制作手法的掌握。上海音樂學院的作曲系和音樂工程系都有計算機音樂課程,而作曲系主要偏向于實驗性電子音樂的講授,音樂工程系中專業分為三個方面:音樂音響導演、錄音藝術、數字化媒體。音樂音響導演專業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具備電腦音樂制作、聲音設計、多媒體電子音樂創作、商業作曲等能力。
由于計算機音樂專業在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設立不久,招生名額有限(每年錄取兩名),招收學生的地域有一定局限性,使招收學生的音樂素養普遍不高,所以教學目標目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使學生掌握電腦音樂、錄音藝術、作曲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電腦音樂制作、聲音設計、音樂錄音、商業音樂作曲的實踐能力。能在廣播、電影電視系統、音像公司、專業院團、相關藝術部門從事音樂編輯、音樂制作、錄音等綜合應用型人才。
四、 教學內容
(一)教材選擇
主導教材《電腦音樂:MIDI與音頻應用技術》(陶一陌編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7月)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教材,知識點涵蓋較全面,針對MIDI技術和音頻應用兩方面都有詳細的原理知識講解。《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MIDI技巧集》(程伊兵編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3月)是主要針對MIDI技巧掌握的實踐類教程:分十六講,以“手把手”的方式,直觀而詳盡地講解、演練各類MIDI技巧,克服同類教程操作性不強的缺點。選取的國外教材《傳統管弦樂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必備指南》([美]皮耶若羅、德羅薩著,夏田、劉捷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年7月)作為輔助配套教材,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一步步將靈感變成音序,進行專業制作的完整創作過程:從總譜到最終完成混音的母帶,最終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其中還詳細剖析了30多個配器實例,內容涵蓋錄音棚管弦樂隊涉及的各個樂器組,包括節奏聲部組、弦樂組、木管組和銅管組。同時通過40多個練習,指導讀者綜合使用MIDI音序和真實聲學樂器,在錄音棚中制作出最終的管弦樂作品。主導教材兼輔助教材一起進行講授,使學生不僅能掌握計算機音樂的原理知識也能實際掌握音樂制作的技術手段。
(二)教學內容構成
計算機音樂專業主課由以下單元構成:
第一部分(主要解決計算機音樂創作中會遇到的硬件及軟件技術問題):
1.計算機音樂概述:主要包括電子音樂發展歷程、設備構成、基本聲學原理、MIDI相關技術原理。
2.計算機音樂所需要的周邊電子硬件設備:主要講解硬件設備的功能與設備之間的連接。
3.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的MIDI基本操作:講解主流的音樂制作平臺的基本操作(CUBASE,LOGIC,REASON等)和各軟件平臺通用的MIDI技巧。這部分內容偏重于軟件操作的掌握,不偏重創作。
4.音樂制作軟件的音頻基本操作手段:包括基本的音頻應用技術、效果器的使用、混音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針對音樂創作能力):
1.計算機音樂制作的音色觀念、演奏觀念、聲場觀念、織體觀念等。
2.計算機音樂的風格創作:由于電子樂器的廣泛普及、音響的豐富及模擬真實樂器的逼真度,使得音樂創作過程相對傳統作曲手段較容易實現,且特定的電子音色效果是傳統樂器無法實現的,所以在這部分的課程內容設置上,實用指導性較強,要求學生掌握的主要風格有:舞曲類、主流POP風格(如抒情類流行音樂、搖滾、R&B等)、廣告類配樂、影視音樂、舞蹈音樂、民族音樂等各種應用型音樂。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會針對不同風格的音樂創作來講解和聲、復調的處理特點、作品的結構布局、創作中的多元化實現手段等。先以分析實例為主,在學生認識特定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布置實踐創作作業。
這兩大教學內容中,第一部分著重以原理型知識講解為主,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MIDI基礎技術,為第二部分內容打下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第二大部分側重于計算機音樂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但兩部分內容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課時內容安排上也是交錯進行的,比如涉及到管弦樂風格作品創作時,會進一步講解管樂、弦樂的高級MIDI技巧,在掌握配器手法的同時要求學生們掌握通過不同音源的配合最大程度的模仿真實樂器是發聲,使計算機音樂人性化。
(三)實踐作業
1.基礎性MIDI制作:完成一首鋼琴作品的MIDI輸入、小型電聲樂曲的輸入、小型管弦樂作品的輸入、民樂作品輸入。
2.聽辯練習:完成抒情類流行歌曲、R&B、世界音樂等樂曲的聽辯,以曲譜記錄以及MIDI制作的方式還原聽辯內容,俗稱:扒帶。
3.編曲:通過上一階段對不同風格曲目的聽辯,找現成的曲譜進行不同音樂風格的改編。
4.自行創作:歌曲創作(包括譜曲,音樂制作,錄音,混音)、廣告類音樂創作、影視音樂類創作、舞蹈音樂類創作。
作業要求:MIDI制作要人性化,即最大程度的模仿真實樂器的發聲特點進行制作;MIDI控制器運用得當;軌道之間音響平衡,符合正常的聽覺習慣;聲像布局合理;音色布局合理;主觀聽覺感受舒適。
每學期都有期中測評與期末專業測評,相關教師以查看工程文件的方式進行打分,在實踐環節,學生也可參加音樂會展示自己的創作成品。
由于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同,作業完成情況不同,在課時安排上無法統一,但教學目標都大體相同,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音樂制作的創作任務。
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有著豐富音樂文化的特色地區,每年有國際舞蹈節、有大量少數民族歌舞表演、有立足于各旅游景區的歌舞劇,這些大型演出的音樂創作都需要計算機音樂的參與,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計算機音樂進行結合,形成既有鮮明特色民族音樂語言又具有時代性的音樂特點,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需要新疆高校對計算機音樂發展的重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大量專業的計算機音樂人才。在專業課程的課程設置方面要切合新疆地區多民族音樂的特點,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電腦音樂技術、作曲相關理論知識、還必須包括民族音樂方面的學習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對新疆本地各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樂器特點、表演語匯進行深入學習。在教學作品檢驗方面,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計算機音樂專業的學生必須在每學年獨立完成一部具有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特征的音樂作品。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自身音樂創作的熱情,也能促進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與民樂演奏者的交流能力,更好的發揚傳承新疆民族音樂的同時,為新疆音樂市場輸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計算機音樂專業作為一種新型的音樂類實用性專業,雖然目前在新疆高校中并沒有專業性普及,但以市場需求和新疆文化事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來看,勢必在不遠的將來會在新疆藝術類高校中飛速發展。只有合理化的教學設置才能因地制宜的培養出專業化的音樂制作人才,只有具備了專業化的音樂制作類人才,才能有更豐富更健全的藝術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斯心.國際計算機音樂研究與我國相關專業學科建設管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02).
[2]莊曜.計算機音樂制作課程建設的幾步建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01).
[3]黃志鵬.我國電子音樂相關學科與專業發展回顧及展望(上)[J].音樂研究,2008,(02).
[4]黃志鵬.我國電子音樂相關學科與專業發展回顧及展望(下)[J].音樂研究,2008,(03).
[5]劉思軍.電子音樂作品制作技術的演進過程及計算機化趨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