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翡翠
摘要:音樂游戲是借用游戲的形式以發展幼兒音樂能力的一種活動。本文主要通過對音樂游戲特點及幼兒年齡特點的分析,探討音樂游戲對發展幼兒的感受力、社會適應能力、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動作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音樂游戲 ? 幼兒 ? 能力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主張:幼兒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讓幼兒在玩樂中學習音樂,寓學習于游戲玩耍之中。《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游戲伴隨著幼兒發展,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游戲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一、音樂游戲的特點
音樂是打開心靈的窗戶,音樂可以把人帶入美好的境界,可以凈化人的心靈,讓人們感受真、善、美,給人們帶來快樂。從音樂游戲的本質屬性來看,有以下特點:
(一)音樂游戲是一種快樂的行為,具有愉悅性
音樂游戲能給幼兒愉悅的情緒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音樂游戲適應幼兒的需要和身心發展水平,幼兒在游戲中由于能夠積極活動,從而感到了極大的快樂;二是在音樂游戲中,幼兒能控制所處的環境,表現自己的能力和實現愿望,從成功和創造中獲得愉快;三是音樂游戲中沒有強制的目標,沒有壓力,因而幼兒感到輕松、愉快。
(二)音樂游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行為
音樂游戲沒有強烈的完成任務的需要,沒有外部的控制。因此音樂游戲行為的目標可以根據游戲者的意愿而發生變化,其行為是自發的,但并不需要幼兒在游戲中明確和追求完成這一目的。
至于幼兒為什么要游戲,正如哲學家馬丁·海德格認為:“幼兒游戲就因為他們喜歡游戲,游戲沒有‘為什么。”因此,幼兒的興趣在于游戲的過程,游戲之外的任何結果都不重要。
(三)音樂游戲是不真實的,富有想象力的行為
音樂游戲和工具性行為不同,它是一種虛擬的、假裝的行為。例如在音樂游戲中幼兒用椅子當“馬”騎,而不再作為其工具性行為——坐椅子。通過對現實物體、材料的借用,把他們假象沒、代替成游戲所需要的物品,來模擬音樂歌曲中的內容或形象。幼兒在音樂游戲中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將生活中的表象,組合成新的表象運用到音樂游戲當中去。
(四)音樂游戲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的行為,具有主動性
幼兒之所以喜歡音樂游戲,就是因為出于自發、自愿的需要,因為音樂游戲確確實實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在游戲中自由選擇玩伴、玩法,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動作、方式去表達音樂。幼兒的現實世界是屬于成人的,他們由于不成熟而表現出來的叛逆、幼稚的行為,只有在屬于他們的游戲世界里才能被接受,所以,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將平時難以實現的愿望表達出來,使自己成為游戲的主人。例如,在玩音樂游戲《木頭人》中,到最后的“不許說話,不許動”時,很多幼兒都趴在地上,擺出各種各樣的夸張的姿勢,實際上就是在彌補內在的需要,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夸張的動作都是不被成人提倡的。因此,幼兒在游戲中總是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表現出極大的主動性。
二、音樂游戲與幼兒能力的發展
音樂游戲是在歌曲或樂曲伴奏下進行的游戲,游戲中的動作符合音樂的內容、性質、節拍、曲調,并有一定的規則,對幼兒動作的發展、音樂的感受力以及活潑樂觀情緒的培養,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音樂游戲中有聽、有說、有唱、有動作等幾方面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向幼兒進行教育,培養了幼兒的感受力、社會適應能力,提高了幼兒的表現力、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
(一)音樂游戲能增強幼兒的感受力
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情緒愉快。同時音樂游戲重過程、輕結果的特點,決定了音樂游戲將更多的關注于幼兒的情感體驗與內心感受。
音樂游戲活動中,要求幼兒隨音樂開始而開始動作,隨著音樂的結束而停止動作,按照音樂的節奏合拍的做動作,使動作協調優美、整齊一致、以此來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在音樂游戲活動中,要求幼兒掌握音樂的基本情緒,隨著情緒的發展變化來做動作,音樂情緒的變化總是用音樂的表情手段來表達的。如,通過速度、力度、音區等變化,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以此來培養和發展幼兒對音樂感受力。
音樂游戲內容情節的變化總是通過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反映出來,要求幼兒隨著樂曲結構的變化而變換動作,培養幼兒通過聽覺感知音樂的發展變化和終止結束。如《喂小鳥》是三段式結構形式,第一樂段描寫小鳥的自由飛翔,小朋友隨著三拍子的音樂做輕盈優美的鳥飛動作;第二段用兩拍子輕快短促的跳音表現小朋友撒米和小鳥吃米的愉快心情;第三段又再現變化第一樂段,結尾處稍稍漸慢、漸弱到結束,表現小鳥飛遠了、飛走了。從樂段與樂段對比鮮明的音樂形象中,使幼兒感知音樂中內容情節的變化,從而增強音樂的感受力。
(二)音樂游戲能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幼兒在音樂游戲中最能顯示出幼兒的性格特點,意志品質和愛憎情感的傾向性。《老鷹抓小雞》的音樂游戲情節中,母雞媽媽和它的一群可愛的小雞在外覓食,遭到天上老鷹的攻擊,母子媽媽和它的孩子們團結起來,不怕惡勢力,勇敢地和兇殘的老鷹做斗爭,從這個游戲場景中和音樂的旋律、節奏中,幼兒們感受到母子之間的緊密聯系,母愛的偉大的力量,同時也讓幼兒中從音樂中學到自信,獨立思考,團結一致和勇敢地和惡勢力斗爭的自強,勇敢的精神等,這些都對幼兒長大后適應這個復雜的社會有很大幫助。
音樂游戲《藍精靈》中,幼兒可以感受到人生百態,美的一面,丑的一面,善的一面,惡的一面,幼兒的內心會受到深深的感染。同時通過融入到音樂游戲的角色中,幼兒可以學會明辨是非,知道哪些行為是應該學習的,哪些行為是可恥的,因為游戲角色本身就包含行為的榜樣,幼兒模仿角色的言行、態度、認知和相互之間的聯系。通過融入游戲角色中,音樂旋律,節奏的變化,調節自己角色的動作、言行、認知,從而對社會的真、善、美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認知,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在音樂游戲中,幼兒還會學會怎么合作,互相幫助,共享等等,從而更深一層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三)音樂游戲能提高幼兒的表現力
“說音樂”能提高幼兒的表現力。在教學中,先讓幼兒根據聽到的音樂展開豐富的聯想,再啟發他們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學會用準確的語言來描繪自己所感覺到的音樂形象。如《雨》這一音樂游戲活動,可啟發幼兒聯系生活中的感受來議論、想象:聽了這首音樂,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能用一句話把你感受到的畫面講給大家聽嗎?孩子們紛紛回答:“春天的雨,像千萬條銀絲從天空中飄灑下來,沙沙沙、沙沙沙”、“夏天下起瓢潑大雨,嘩啦啦、嘩啦啦”、“秋天的雨,帶著涼意,刷刷刷、刷刷刷”、“冬天的雨,是紛紛揚揚的雪花,給大地穿上了一件白衣”等等。這樣透過孩子們的眼光,勾畫出一年四季“雨”的不同聲音和形象,充實了幼兒的感受,使孩子在下一環節的音樂游戲中感情充沛,更加投入,更大膽地去表現。
“畫音樂”能提高幼兒的表現力。“所謂“畫音樂”就是啟發幼兒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想象和記憶,通過繪畫表現在具體的畫面上,使無形的音樂藝術形象表達為有形的繪畫藝術。如音樂游戲活動《春天到》,教師注意啟發幼兒理解歌曲優美的情感,并要求他們通過想象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且在示范時注意思想感情的表達,從而激起了幼兒學習的愿望。由于幼兒之前已掌握了青蛙和蜜蜂的畫法,在畫畫上不但表達了歌詞內容的情節,而且在歌曲的啟發下,還表達了歌詞內容外的情節。如有的幼兒在介紹自己的圖畫時說:“美麗的春天到了,桃花、杏花都開了,小蜜蜂都來采蜜了,我畫了許多小蜜蜂在花叢中采蜜,這座小房子就是它們的家。通過“畫音樂”,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力、表現力都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音樂游戲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幼兒的生活以游戲為重心,常在游戲中以最純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現自我、抒發情緒,發揮想象力。豐富多彩的音樂游戲活動,常常帶有童話色彩,有角色、有故事、有劇情,它以音樂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兒,滿足幼兒好動、好玩的身心發展需要。可見,音樂游戲是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一座橋梁。
春天主要的特征是百花盛開,但這些花朵開放的過程在生活中很難看到,只有在千分之一的慢鏡頭中才會觀察到:有的花朵的小花瓣是一片片開放的,而有的花朵的大花瓣是一起開放。如音樂游戲《春天花會開》,先讓幼兒聽音樂觀看花開的影片感受音樂的性質,并運用音樂的元素在游戲中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一些不常見的自然現象,再引導幼兒用手、頭發甩開、眼睛瞪、裙子張開等身體動態來表現花開的方式,創編花朵開放的姿態動作,以此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若當幼兒在音樂游戲中,能夠完整的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并能符合音樂的特點做動作,就能有效的促進思維活動,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有一些有情節、有角色、有形象化動作的音樂游戲也啟發幼兒去積極的思考角色之間的關系、角色的性格和動作特點,從而使他們在豐富而生動的想象之中做形象化動作。如游戲《動物狂歡節》,教師用形象生動的音樂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在美妙奇幻的森林里,動物們正在舉行盛大的狂歡節,動物們的各種滑稽有趣的情形就出現了……孩子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想象,并表演著母雞和公雞、野驢、烏龜、袋鼠、大象等動物形象,它們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奏樂、有的在跳舞、有的在飲酒。一幅動物狂歡的畫卷就這樣被孩子們創造出來了。
音樂游戲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游戲形式,只要我們為幼兒選擇合適的音樂,提供足夠的幼兒的游戲材料和寬松的環境,讓幼兒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樂游戲角色中,在音樂的熏陶下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進行想象和創造。
(五)音樂游戲有利于孩子快速發展動作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
音樂游戲中,幼兒在走、跑、跳、鉆、爬等動作中發展了大肌肉,從而促進幼兒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
如音樂游戲《丟手絹》,丟手絹的小朋友和被丟手絹的小朋友聽唱著歌謠,一個要悄悄丟手絹,另一個要迅速覺察自己身后有手絹,并快速站起來,去追逐丟手絹的人。在走和跑,追和趕,悄悄丟和發現丟的過程中發展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
又如音樂游戲《小魚游》,幼兒觀察魚的外部形象和運動的狀態后,隨音樂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現:身體微蹲,雙手合十,扭動身體和手指,頭向前傾做魚兒游的動作、鉆水草的動作、嘻戲動作;身體蜷縮或站立不動或展開雙臂裝扮成水草、珊瑚、石頭來躲避危險。那時那刻,活動室的每個角落都呈現著千姿百態的小魚的影子。這樣通過提高大肌肉的運動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體基本動作的發展,同時鍛煉了幼兒應變能力,增強身體靈活性。
音樂游戲《五指歌》,滿足孩子的興趣需要,將唱兒歌、做兒歌結合起來;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將手指擬人化;照顧孩子的經驗,將游戲生活化。讓幼兒在音樂的熏陶中很好地鍛煉幼兒的手指靈活性。如:
《五指歌》
大拇指是爸爸
爸爸開汽車,嘟嘟嘟
食指是媽媽
媽媽洗衣服,搓搓搓
中指是哥哥
哥哥拍皮球,呯呯呯
無名指是姐姐
姐姐在跳舞,啦啦啦
小指頭是我
我上幼兒園,哈哈哈
總體來說,在音樂游戲中,幼兒的各項能力都將得到發展,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戲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情感的享受和體驗,進一步促進了幼兒對音樂活動的穩定興趣及積極、主動個性的形成,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感受音樂藝術的美的同時還能使孩子在集體活動和配合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及分享,從而達到促進幼兒情感發展的目的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嘉評,盧青生.少兒歌舞游戲新篇[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美]H·加登納.藝術與人的發展[M].蘭金仁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邱學青.學前幼兒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王懿穎.學前幼兒音樂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黃瑾.學前幼兒音樂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姚思源,李婉茵.創造性音樂教學新探[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