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中
在行動學習促動師培訓班中,我常問學員:為什么很多會議都需要主持人,演講者既發言又主持為何不可?
盡管答案五花八門,但最終大家一致認為,演講者更關注內容,主持人更關注流程,而且主持人作為第三方的存在,可以提升會議的溝通效果和效率,這就是主持人的價值和定位。
促動師(Facilitator)的英文最早就是翻譯為“主持人”。所以,“中立的主持人”是促動師的原始角色定位,而“派對的主人”和“團隊教練”是更細化、分層次的解讀。
從本質上看,促動師從扮演中立的角色開始,幫助團隊明確目標,關注團隊討論的流程(而非討論的內容),并將著力點放在探詢上,營造心智改變的場域,引導團隊質疑反思,并達成共識——共同的行動。
中立的主持人:流程專家
在任何一個組織中,團隊之間的對話都是必不可少,且極其重要的。除了一對一的對話外,大部分對話是以一對多和多對多的形態出現的,會議、培訓是其中最主要的形態。培訓轉化率低是世界級的難題,會議無效、低效更可以說是宇宙級的頑疾。
通過技術解決會議低效、培訓轉化率低等問題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促動技術和促動師由此誕生。
從促動技術的角度看,對話要高效,有三個基本條件:
·懸掛思維假定
·視彼此為學習伙伴
·“促動師”的參與
其中,懸掛思維假定最難,也最重要。
如下圖所示,很多人都看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這張配圖,有人說是老太太,有人說是少婦,有人說既是老太太,又是少婦,甚至有人說能看到三個人。最后,大部分人能看到兩個人,成了大家公認的事實。但在此之前,某人只看到老太太或少婦時,他會認為自己看到的不是事實嗎?
在現實生活和工作場景中,每個人都認為“眼見為實”——相信自己所看到、所聽到,甚至所推理的就是事實,而這很可能就是個人和組織的盲點。
懸掛思維假定就是讓所有人將自己認為的“事實”當作“假定”懸掛在大家的面前,先不做預設的判斷,讓其他成員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假設,而且可以對照自己的假設和別人的假設,從中看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角度。這樣大家可以徹底開放地探討,進行高效的溝通,更靠近事物的本質,達成真正的共識。
這也是一種視彼此為學習伙伴的心態。戴維·伯姆在其《論對話》中提到:學習伙伴關系并不是要贊成或持有相同的看法,其真正發揮力量反而是在看法有差異的時候。
真正形成視彼此為學習伙伴需要一種氛圍,營造這種氛圍的人就是促動師。如果有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主持對話,通過會談流程的設置和語言明示或暗示大家要視彼此為學習伙伴和懸掛思維假定,對話一定會更順暢和有效。因此也可以說,視彼此為學習伙伴是懸掛思維假定的心理基礎,促動師的參與是視彼此為學習伙伴的物理基礎。
事實上,團隊對話(溝通)的流程技術,就是促動技術(facilitation skill),而團隊互動及深度溝通、協作的會議形態稱為工作坊(workshop),項目化運作的一連串工作坊就是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在對話過程中的主持人就是促動師(facilitator)。
對話能力對于個人而言,是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對于社會而言,一旦失去對話的能力,就只剩下各種不協調的聲音彼此較勁,互辯輸贏。無論個人還是組織,倘若沒有對話,不僅彼此的交流無法深入,也找不出超越本位看法與私利的深層意義。由此可見,對話主持人的角色至關重要。
派對的主人:讓參與者真正參與
中立的主持人很多時候像裁判,設置和掌控團隊對話中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促動師有時會過于關注規則,而忽略了參與者。所以,促動師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既不破壞規則,又能為良好的比賽奠定基調和氛圍。
除了是中立的主持人,促動師還必須是派對的主人,讓參與者真正參與進來,其中面臨的最大的障礙是“習慣性防衛”和“習得性無助”。
習慣性防衛是人的本能,是指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說真話而受窘或感到威脅而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通常表現為說實話的恐懼或自設的保護殼。由于習慣性防衛,使團體成員之間形成一道屏障,阻礙了成員的交流和溝通,難以共同學習。
習慣性防衛通常有兩種表現:一是有些人怕受到攻擊,不敢或不愿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二是有些人一味維護自己的觀點,只想讓對方讓步。這兩種表現都阻礙了團隊學習,不利于團隊發展。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后臺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促動師主要是通過流程來營造開放討論的氛圍,從而解決團隊溝通的心理障礙,作為關鍵的主持人角色,不僅是要保持中立,還要像派對的主人一樣關注、關心每個參與者,這也是個關鍵角色。
團隊教練:秉承四大信念
中立的主持人和派對的主人兩者既互補又有沖突,促動師要扮演好這兩個角色需要細細揣摩,并在實踐中體悟。
然而,促動師還要扮演第三個角色:團隊教練。
美國培訓認證協會(AACTP)認為,促動師需具備以下四大信念:
1. 每個人都有因固有的心智模式而導致的盲點;
2. 每個人每個組織才是自己領域的問題專家;
3. 團隊的氛圍對個體的心智改善有巨大的影響力;
4. 促動師可以通過流程技術營造團隊氛圍促進質疑與反思,引發心智改善。
實際上,這四大信念就是促動師對自己要面對的所有問題、所有人和所有組織的基本假設。但是,促動師所面對的問題是沒有現成的答案的,所以,促動師要通過中立的流程激發參與者的高度參與意識和內生智慧,引導大家開放探討,達成共識并實現組織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促動師的教練角色就體現在根據組織目標設計相應的流程、在流程中自然而然地揭示個人和組織的盲點、提醒參與者關注目標不要偏題、營造改變的氛圍和場域。
只有當促動師明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扮演好三種角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執行促動師的三個準則。
第一,不提供個人的想法,而是向大家提供系統的結構化的會談過程和工具;
第二,不去贊同或否定某個觀點,而是確保每位參與者的心聲能夠被其他人聽到;
第三,不對結果作出決策,而是支持參與者厘清自己的努力目標并制訂出行動計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