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音樂教育鋼琴教學中兒童是鋼琴課程的主體。兒童與課程之間產生對話, 兒童素質的成長和發展正是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課程的主體是兒童。與此同時,由于兒童的能動性,兒童也創造著課程。“主體性”鋼琴課程理念文化內涵包括兒童在鋼琴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主體性”的鋼琴教學原則、“主體性”鋼琴課程的內在價值等三個方面。
關鍵詞:“主體性” ? 鋼琴課程文化內涵
社會音樂教育鋼琴教學中,鋼琴課程的主體是兒童。也就是說,鋼琴課程是來源于兒童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課程本身具有“過程”和“發展”的含義,兒童與課程之間產生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兒童身心得到發展,素質有了提高,進一步引起兒童對現實生活方式產生反思,并努力去建立一種合理的可能生活方式,從而使兒童成為課程的主體。另一方面是指兒童具有能動性,在課程的實施中主動創造著課程。
一、兒童在鋼琴課程中的主體地位
從表面上看,鋼琴課程是由特定的鋼琴教育的專家權威為兒童所設計的,但從更深的層面上看,兒童自身體驗并創造著鋼琴課程。在鋼琴課程過程中,孩子們對鋼琴課程的感受和體驗是獨特的,他們親自創造出美妙的音樂,課程也正是由這些活潑而鮮活的音樂創造的經驗構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鋼琴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也是兒童本身。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兒童對鋼琴課程的真實體驗,發揮兒童的批判和建構能力,而不應該把鋼琴課程和教材視為兒童必須完全服從與接受的對象。
如果說以往的兒童鋼琴基礎課程的教學,更多的是關注鋼琴音樂學科體系中的知識技能的話,那么,在兒童鋼琴基礎課程的文化建構中,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應該成為課程教學活動的中心。另外在確定兒童是教學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體地位,因為鋼琴基礎課程的教學對象大都為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兒童,無論在心理、生理以及知識經驗上都處于不成熟階段,具有未完成性,兒童的自主性、創造性就顯得相對弱小。因此,鋼琴教師就應該發揮其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逐步培養并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應從教育活動整體過程,教育認識到實踐、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不同方面以及教育價值生成角度對教學主題做多維考察”,教師和學生即是鋼琴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又是對方活動的客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的主體地位、屬性及其作用,是開展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應當確立的科學的課程與教學主體觀。
二、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鋼琴教學原則
鋼琴基礎課程面對的是不同的個體,鋼琴教育要使每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也就是說,鋼琴基礎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是一種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
(一)群體性原則
對于鋼琴教師來說,鋼琴課程的全部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來設計,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音樂學習內容,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學效果也應以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的成就為標準。在鋼琴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在教學計劃的設計上讓學生參與多樣化的音樂實踐,并與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對于具有特殊的音樂天賦的學生,應給予適當的關注和指導,為學生提供個性和才華的發展空間。例如,在群體性音樂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個性平臺;在合奏等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人的音樂才干,等等。總之,鋼琴教師在做好園丁的前提下,也要當好伯樂,發現和培養在音樂方面有較強天賦的學生,在教學中適時為他們提供發展、展示自我的機會與平臺。鋼琴學科的教學特點,最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抒發和個性的張揚,它能讓學生解放個性、交融情感,它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體驗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情感。因此,不僅要讓全體學生共同發展,還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獨特個性,使群體目標與個體發展目標相統一,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二)互動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互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體驗音樂和音樂活動的參與置于重要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孩子都應當熱情關注,包括那些音樂天賦不高、音樂基礎不好的學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特征,不同年齡層次的兒童應該選用不同的情緒、風格的音樂作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鋼琴學習上體驗成功、享受快樂。鋼琴教師首先要了解教學“對象”,評估、觀察其音樂學習狀況、表達能力及進步情形,并且能夠適應學生的生理發展及心智成熟過程,選擇有彈性而不僵化的鋼琴教材及教學法。對于初階學習鋼琴的兒童選擇熟悉的歌曲及適當的音樂作為教材,聆聽、歌唱、律動、彈奏等活動學習鋼琴。教師應采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方式,選擇學生從實際彈奏的教材中所發現的問題,經過解釋、比喻、思考、對照的反復練習而化為具體的認識,鼓勵他們表達音樂,盡量避免采取死記硬背式強迫性的教學方式。
(三)發展個性
我們在注重共性智商的群體性原則時,也要注意個性發展的要求。個性發展既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遺傳因素不同,每個人的音樂天賦也有差異。音樂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年齡階段、每個學生的審美偏好是不同的。審美趣味主要表現為審美偏愛、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音樂心理的發展與審美心理學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音樂審美趣味正處于在“審美萌芽初期”和“危機階段”之中(或者稱之為從對音樂憧憬趨向成熟時期)。每個學生的審美偏好是不同的,教師要讓學生反復聆聽、反復練習,以增加其對作品的喜愛程度,又要把握好度;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既要投其所好,培養興趣,又要取長補短,全面提高。另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性格氣質差異,我們在鋼琴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針對不通過性格氣質的學生,選擇與之相應的教學內容及風格特征與學生相近的音樂作品。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一個家庭的經濟、文化條件等都不相同,這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各方面的條件。因此,鋼琴教學不能不考慮學生的社會家庭背景。
三、“激趣”——“主體性”鋼琴課程的內在價值
“激趣”,也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以杜威為代表的經驗課程范式的價值。杜威主張課程是經驗不斷改造和重組,課程形式是“主動行動”,是“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的體現。鋼琴課程就是一種“兒童立場課程”,通過鋼琴教學活動,使兒童體驗、感受和學習音樂,它是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的結合。杜威認為:“就任何科目在經驗中都具有一個獨特的或無可替代的功能來說,就任何科目都標志著生活所獨有的豐富的內容來說,各種科目的價值是內在的,或者是不可比較的。既然教育并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與過富有成效和本身意義的生活的過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出的最終價值正是生活本身。……如果一個科目從來沒有因其自身而被學生欣賞過,那么它就無法達到別的目的。”因此,兒童的生活本身就是課程需要提供的,當鋼琴課程成為兒童一個愉快的經驗,就能夠激發兒童“主動行動”的興趣,成為兒童“主動行動”的載體。鋼琴課程的價值就是“激趣”,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趣”不依靠課程外部的程序,而是源自鋼琴課程的內在價值。鋼琴課程的內在價值就是“要被兒童所贊賞”,被“贊賞”就必須有“心理的現實感”,就要與直接的美的、活潑的音樂體驗和創造經驗相關聯。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文化視域的中國鋼琴課程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1BTM007。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課程觀的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01,(06).
[2]張傳燧.論教育過程中主體的作用及其轉換[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3).
[3]葉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4][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1]趙娟: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