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大約有170萬年的歷史,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以前,原始社會的發展非常緩慢,直至距今4000年前才進入奴隸社會。我國音樂文化可考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遠古時期由于沒有文字,所以沒有保存可供研究的音樂文化史料,對遠古時期音樂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考古挖掘的遠古時期的樂器,通過考古挖掘出的樂器可以對當時音樂文化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原始社會 ?新石器時代 ?遠古時期 ?文化史料
在遠古時期主要的樂器是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至于彈奏樂器,因尚無考古的實證,只能存疑。根據最新資料,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發現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共計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只七音孔骨笛用簡單指法既可以吹奏出像《小白菜》這樣的曲調,根據10個墓葬的發現,均有骨笛作為陪葬品,說明當時音樂活動已有一定的普遍性,經過測定,舞陽賈湖骨笛年代距今8000年的歷史。賈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鉆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以七孔笛居多,其音階結構至少為六聲音階,也有可能為七聲音階。我國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則將中國音樂文明的歷史推至9000年前,賈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國最為古老的樂器,被英國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可演奏的樂器”。
1973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氏族社會遺址發現了幾十只骨笛,它們只是一些小骨管,長度僅4—12厘米,有三孔或者兩孔,只能吹出簡單音調,比河南舞陽賈湖骨笛落后,其時代距今約7000年。
通過對河南舞陽賈湖骨笛和浙江余姚縣骨笛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發現河南舞陽賈湖骨笛誕生于約8000年左右,而浙江余姚縣骨笛誕生于約7000年左右,兩者相差約1000多年,河南位于當時黃河流域,浙江位于當時長江流域,通過對樂器的研究可以了解當時音樂文化的發展水平,河南舞陽縣出土的骨笛說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區可能是五聲,七聲音階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骨笛的雛形基本上應該都是一個孔或者兩個孔的骨哨,北方可能最先出現骨哨,骨哨當時在北方可能使用在模仿鳥鳴,因為很多部落都是以鳥為圖騰,北方最初的骨哨也可能是召集部落人民的一種工具,當有的部落受到別的部落的侵略或者搶劫,骨哨就可用于召集部落人民來抗擊侵略,隨著時間的推移,骨哨慢慢的發展成了用于演奏的骨笛,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音樂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形成的,經濟基礎直接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狀況,遠古時期的先民們在生產力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剩余價值,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上層建筑提供條件。
遠古先民生產力低下,對于他們來說生存是最主要的,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這樣分析可以得出在河南地區的黃河流域生產力相對發達,生產資料相對過剩,先民們業余生活豐富。而長江流域的先民們由于生產力落后,生產資料不足,每天奔波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生活相對單一,所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將決定遠古時期的創造水平,中國遠古時期南北音樂文化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的。
遠古時期樂器的創造和發展與遠古先民的智力情況也有一定的影響,黃河流域的先民智力相對發達,能創造出更加復雜的七孔笛,八孔笛,而南方長江流域的先民智力水平相對落后,制造簡單的二音孔,三音孔骨哨。決定智力水平高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是南方長江流域的先民要比北方黃河流域先民進化慢,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發源于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先民更早的學會創造,學會思考,學會適應大自然。
自然環境也是影響南北音樂文化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北方的環境更適宜人的發展,遠古時期的北方溫度適宜,人民生活舒暢,而南方自然災害頻繁,多陰雨天氣,不適宜人的生產和發展。
社會環境也是影響遠古時期器樂南北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樂器的先進程度可以分析在8000年左右的黃河流域社會環境較為穩定,沒有大規模的戰亂,人民生活的安居樂業,而相比之下長江流域可能就多戰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發展比較緩慢。
也可能存在的幾種情況:第一:北方和南方的先民同一時期出現,但是由于多種因素,例如:發展相對獨立,互相沒有信息來往與交流,導致南北的發展慢慢拉來距離,第二:北方先民與南方先民不同時期出現,南方要晚于北方,導致南北發展不平衡。第三:南方先民是由北方先民遷移過去,遷移過去的先民是北方的貧困農民和逃亡俘虜,發展比北方先民慢。
綜上所述:遠古時期南北發展相對孤立,沒有形成統一的發展速度,導致遠古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音樂文化發展不平衡,這與當時的通信與交通有密切關系。音樂的發展速度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發展速度,致使中國遠古時期北方形成諸多部落,部落與部落連接形成一個大部落,遠古時期的北方多形成地域部落中心,也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這與遠古時期的北方較南方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速度快有著密切的關系。
遠古時期的器樂發展為以后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北方作為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對較快的地方,隨著歷史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南方的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流,慢慢的縮小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使整個中國慢慢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2]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3]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4]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