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1988年的一天,蘇聯的蘇霍伊設計局正在試驗新型戰斗機在失速狀態下的大仰角極限。當時飛機在15千米的高空失速然后不受控制地急速下降,眼看就要撞到地面上。總設計師西蒙諾夫趕忙命令試飛員普加喬夫棄機跳傘,但是普加喬夫卻在飛機距離地面還有800米時恢復了對飛機的控制并且做出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難度飛行動作,這個飛行動作后來被稱為“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他駕駛的飛機就是大名鼎鼎的蘇-27戰斗機。
1971年蘇聯針對美國的“重型戰術戰斗機計劃”啟動,由著名的蘇霍伊設計局負責,要求是研制一種在性能上超越美國空軍最新型F-15戰斗機的武器。接到任務后,設計局總設計師帕維爾·蘇霍伊組織技術人員開始了技術論證并提出了T-10方案。在之后的風洞試驗中,方案并沒有達到要求,于是設計局用了幾年時間研究了多個方案。1975年,蘇霍伊去世,設計工作由新任總設計師西蒙諾夫接管。
1977年年初,T-10方案的原型機終于組裝完成并開始接受地面監測。5月20日,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之后更多的原型機被生產出來。在測試飛行中,2號原型機由于故障墜毀。恰在此時,情報機構得到了F-15戰斗機的詳細數據,蘇聯發現T-10原型機在性能上根本無法壓制F-15,于是要求提高飛機性能。
面對更高的要求,蘇霍伊設計局只能重新設計原型機。1981年4月,新原型機試飛成功,之后編號為“T-10-17”的正式生產型試飛。經過大量的測試和改進。1982年年底,蘇聯正式將新型戰斗機命名為蘇-27,北約代號“側衛”。

完美的空中殺手
蘇-27戰斗機外形優美,其采用了翼身融合技術,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式布局,楔形進氣道位于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其能夠裝載9.4噸的燃料,其最大航程達到3790千米,作戰半徑達到1500千米。
為了減輕飛機的重量,蘇-27戰斗機結構中采用了30%的鈦。其動力為兩臺AL-31F型渦扇發動機,能夠提供高達250千牛的強大推力,最高飛行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AL-31F不但推力大而且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其在損壞時只要更換模塊部件就能夠修復。

動力強、航程遠的蘇-27戰斗機最多能夠掛載7噸的武器,除了一門固定在機身內的30毫米機炮,還能夠掛載多種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空對海導彈、制導炸彈及火箭發射巢,其具有對空、對陸和對海的全方位全天候攻擊能力。為了提高綜合作戰能力,蘇-27戰斗機上安裝了多種傳感數據合成系統,包括了機載雷達、數據處理器、光電系統和頭盔瞄準具等。先進的航電系統結合強大的武器系統和優異的飛行性能,蘇-27戰斗機成為當之無愧的空中殺手。
側衛家族
1985年,第一批蘇-27戰斗機正式交付蘇聯空軍,之后便大量裝備蘇聯空軍和防空軍。在裝備部隊后,根據不同的要求和使用經驗,蘇-27戰斗機持續不斷地推出改進型號,最終形成了一個側衛大家族。
中國是除了俄羅斯之外裝備蘇-27戰斗機最多的國家,除了直接購買外還進行仿制,其型號為殲-11戰斗機。
空中傳奇
由于蘇聯嚴格的保密制度,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都不知道蘇-27戰斗機的存在,讓蘇-27一戰成名的就是著名的“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
在1989年6月的巴黎國際航展上,蘇-27戰斗機第一次公開亮相。試飛員普加喬夫駕駛一架蘇-27戰斗機突然急劇抬頭,飛機沒有爬升卻繼續向前飛行,此時飛機抬頭的角度達到了120度,幾乎是機尾在前機身向后仰過去。蘇-27戰斗機在保持這個姿勢之后機頭再次向前,飛機恢復了正常狀態繼續飛行。蘇-27戰斗機這次精彩的表演震驚了全場,路透社的評價稱:“蘇美兩國戰斗機在爭奪優勢的戰斗中,蘇聯人取得了勝利。航空專家認為,蘇聯人制造出了絕妙的飛機”。
除了亮相各大航展,蘇-27戰斗機也經受了實戰考驗。2000年埃塞俄比亞的兩架蘇-27戰斗機與厄立特里亞的兩架米格-29戰斗機遭遇,經過短暫空戰,一架米格-29被擊落;2008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戰爭中,俄空軍的蘇-27成功奪取了戰場上空的制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