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磊
在歇馬有“量米讀書”的說法,意思是,即使窮到用筆筒量米煮飯,也要想盡辦法讓子孫讀書成才
在珠三角,即便是最偏遠的佛山南海區的西樵鎮,都已經實現公交系統的“走村串巷”。本刊記者乘坐的大巴車在羊腸鄉道上蜿蜒前行,停在了一個鐫刻著“松塘”兩字的牌坊前。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靈秀萃吾門”。明、清以降,這個坐落于南粵名嶺西樵山腳下的小村子,誕生了舉人數十名,進士6人,其中翰林公4人,因此被稱為“翰林村”。
沿著珠江西岸順勢而下,江門市恩平圣堂鎮的歇馬村,科甲之鼎盛與松塘不遑多讓。歇馬670多年的自然村村史上,考取進士280余人,相繼走出九品至正二品官員430多人,是當之無愧的“舉人村”。
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梁詩裕潛心專研嶺南文化,他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廣東很多宗族傳統很強的村落,都自稱為了躲避戰亂由中原遷徙而來,帶來了正統的儒家文化,在一個個小村莊里完整地流傳下來。
以儒家為正統的嶺南文脈,在松塘和歇馬這兩個古村落里各自以理想和務實的兩條軌跡得以延續,依然熠熠生輝。
小村落的大胸懷
1903年,內憂外患的大清帝國,走到了風雨飄搖的盡頭。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珠江三角洲一個名叫區大原的儒生,寒窗苦讀數十載后,正急切地期盼為國建功立業,施展生平抱負。
思慮再三,區大原悄悄收拾了行囊,決定進京趕考。
“英則暮氣方深,零星屬地,空有鞭長莫及之勢;法德仇恨沉重,恐有兩虎俱傷之日;俄則束縛馳騁,縱令得志,必以亡秦之續……”一百多年后,區大原當年的會試題目,被張貼在松塘村私塾門口。
村中60歲的義務導游區子廣,介紹起先輩的題名文章贊不絕口,“英國的殖民地后來都獨立了,法國跟德國打了兩次世界大戰,蘇聯曾經很強大,后來還是解體了?!?/p>
區大原還給前途未卜的中華文明把脈問診:“我中國九邊之管錀已居,四維之門戶洞開,我中國能從璧上觀乎?非急求富強之本,以保此黃帝神明之胄?!眳^子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區大原是在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而富強應先從對外開放開始?!耙话倌昵暗念A測都一一應驗了。”他說。
區子廣介紹,松塘自古崇學尚文,雖然地處偏遠,卻流傳下正統的儒家思想,“走出像區大原這樣如此胸襟、眼界的知識分子,不足為奇”。
松塘村區氏祠堂前月池畔一排花崗巖“功名石”傲然屹立,彰顯著祖先“翰林文墨”的榮耀。
自發的“村規民約”
區大原北上趕考一舉及第,殿試三甲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后受聘為旅京南海公學學監,民國成立后,1914年,任廣東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前身之一)校長。
1927年區大原移居香港。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他拒絕了日本人和漢奸的合作要求,返回家鄉松塘,設館授徒。
區大原晚年講經布道的養正書舍,保存得完好如初。養正書舍坐落于村中的華寧坊,形制并非對稱式,入口開在側邊,建筑面積和體型都小巧玲瓏,“女兒墻”上裝飾以琉璃花窗,簡潔明快。區大原撰書賀聯仍清晰可見:“慶既令居享于祖考,蒙以養正誥厥孫謀”。
松塘村的祭孔活動延續了300多年,除了養正書舍外,在這個擁有1700多人的村子,還留存著培元書舍、大夫家塾、匯川家塾、林石家塾,以及一處孔圣廟,明德、新民兩處學社。
現在,松塘每年會舉辦舊式開筆禮,考上大學也有公共獎學金以資鼓勵。
社學設于鄉里,雖為官方提倡,實由民間集資或官紳資助聘師辦學。梁詩裕實地調研一番后,深為松塘村的高度文化自覺所折服。他說,自己去過一些地方的古村,只是建筑保存得比較完好,但松塘村是活著的古村,精神內核、文化習俗被頑強地保留下來。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村風貌,村中長輩牽頭制定了《松塘村村規民約》,自發建設封閉垃圾池,實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9%,并嚴禁傾倒垃圾進池塘。
松塘村黨支部書記區信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村規民約”獨立于村委,為村民自發協議。按照其中規定,要對村中池塘中心位置的民居外立面進行改造,將現代風格的瓷磚水泥,統一為古村風格的青磚藍瓦樣式,剛開始,一些村民不理解,也不配合。這種情況下,他會配合長輩們挨家挨戶進行勸說工作。
“有的村民起初不理解,后來看到改得好,也主動找上門要求改。”區信鑒說,“村規民約”有較強的約束力。
這一綿亙的儒家自治傳統,村里早已有之。1944年夏,珠江支流西江水漲,沖缺堤圍,松塘村一片哀鴻,為了自救,村里自發成立筑堤修圍籌委會,推舉區大原為主任,立秋后不久便筑起堤欄,搶插晚稻。
首創“學谷制”
“廣東人比較務實,但松塘村身上的理想化色彩很濃。”歇馬舉人村旅游區總經理劉邵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圣堂鎮歇馬村同樣是崇文重教的古老村落,為了交流文化保護經驗,劉邵堅曾分別對兩個村落作過細致調研。在他看來,雖然同是繼承儒學傳統,但兩個古村還是有顯著差別。
劉邵堅認為,相較于松塘村的理想主義氣息,歇馬村更傾向于人們潛意識里認為的廣東人務實作風。
明朝末年,曾任湖北盧溪知縣的梁體性因明朝滅亡而歸鄉,并由他牽頭建設了許多書館、書室,大開儒學之風。然而,對于普通的歇馬人來講,讀書有著更為現實的寓意,即謀生。
“歇馬地很少,窮人家的孩子要想出頭,只能靠讀書。”歇馬村的梁英謀告訴《瞭望東方周刊》。90多歲的梁英謀做了幾十年的教書先生,他說,重視教育之所以成為這里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因為讀書確實改變了很多農家子弟的命運。
不過,彼時讀書是一件相對奢侈的事,普通人想要進私塾,承擔不起額外的經濟負擔。為了傳播儒學,梁體性從現實處境出發,實事求是,首創了“學谷制”。為了村中子弟安心攻讀,入讀學子由村里每年供給24擔“學谷”;在考取秀才以上功名后,則終身享受“學谷”殊榮。
梁英謀說,在歇馬,一個讀書人所享受到的“學谷”非??捎^,足以保障全家人的生計。他說,在歇馬有“量米讀書”的說法,意思是,即使窮到用筆筒量米煮飯,也要想盡辦法讓子孫讀書成才。
“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助學金制度,是一個創舉。”劉邵堅說,“學谷制”是一種非常務實的辦法,保障了“量米讀書,耕讀傳家”的傳統得以代代相傳。
嶺南文脈的兩面
歇馬村的“學谷制”實施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清末科舉制廢除才告一段落。時至今日,“學谷制”又以獎學金的形式,繼續傳承。
與別的地方獎勵高考題名的大學生不同,歇馬村是把獎金獎勵給考上重點中學的學子。
“這又是歇馬務實的地方,因為只有打好基礎,才能考上好的大學?!笔ヌ面傸h委委員岑巧霞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恢復高考以來,歇馬村陸陸續續走出了幾百名大學生。
歇馬村入口,有一座名為“勵志園”的清代園林,由二品官員梁日藹解甲歸田后建起。園內一處烏紗帽形狀的涼亭,鐫刻著催人奮進的勵志語錄:“心比天高,壯志未酬誓不休;立志成才,人皆可以為堯舜。”“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眻@內一度傳道授業,書聲瑯瑯。
松塘村的區大原和歇馬村的梁體性,同為讀書求功名,一個傾心翰林,一個熱衷做官;一個憂國憂民、胸懷天下,一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個形而上學,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輝,一個埋頭苦干,流露出實事求是的精神。
“儒家講究‘內圣外王’,剛好可以概括兩個村子的區別?!眲⑸蹐苑治?,歇馬村與松塘村的差異,非常具有代表性,是以儒學為正統的嶺南文化的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