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嫡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不僅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也肩負著醫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歷史重任
坊間傳聞已久的“北京市政府將東遷通州”的消息,終于在7月11日有了官方版本。中共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說: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論證,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
在確定“通州行政副中心”以來,通州副中心如何建設的相關話題討論便引來人民網、新華網等眾多媒體的報道。城市輿情監測系統對7月11日至21日的相關新聞報道量進行監測顯示:7月13日至15日報道數量成為本次監測期內的峰值,就報道內容而言,各大媒體和相關專家針對區域經濟、城市規劃等問題進行分析、解讀的文章數量飆升。此外,針對該事件本身意義進行宏觀性評論的文章數量也很多,并且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直至16日后,相關新聞報道量才開始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通過城市輿情監測系統對該事件輿情傳播進行固定時間段監測、分析發現,國內新聞媒體和門戶網站對此次事件的報道呈現三大特點:深度解讀報道較多;官方門戶網站關注高;區域發展、城市規劃和建設內容始終對輿論產生較強的吸引力。
對于北京如何建設通州副中心的問題,有媒體指出,建設行政副中心要認真總結北京中心城發展的經驗教訓。比如,要進行前瞻性規劃,把軌道交通建設提早謀劃,做到規劃引領人口產業布局,防止在副中心“攤大餅”。同時,按照跨區域的戰略思路,謀劃通州副中心與燕郊、大廠、香河、武清、寶坻等河北和天津區縣的聯動發展。用一張藍圖,把通州打造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區、先導區。
北京副中心建設不僅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也肩負著醫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歷史重任。有專家指出,早在2004年修訂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時,就有計劃地在通州預留了大量行政辦公用地,準備成建制地搬過去一些機構。只不過,單靠北京市的力量還不能迅速推動行政功能的轉移。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讓通州成為城市副中心的設想變為現實。
也有媒體指出,京津冀一體化不能變成北京向天津、河北兩地“甩包袱”的行為。非首都核心功能并不等于落后的產業和功能,一些高端的非服務首都的行業和企業都可以與天津、河北實現有序對接,相關部門在執行中要敢于“舍棄”。
作為首都城市副中心和行政副中心,公眾對通州未來的發展藍圖充滿期待,正如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所言,“希望把通州建成理想中的好城市”。但同時,通州與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規劃建設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要通過更加科學的規劃發展建設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