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2015年,中國進入“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資本涌入、概念炒熱、認同熱情,全民創業熱情高漲,90后正經歷著前人未有的美好時代
提到90后創業者,很多人都會想到馬佳佳和余佳文。前者以情趣用品店創始人身份登上了TED講臺,后者則在《青年中國說》中以狂放言辭而成為焦點。
他們是90后創業者的代表人物——在信息高度發達、創業氛圍濃厚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這個群體,最顯著的特征便是“成名趁早”,他們敢想敢做,不墨守成規。
他們是90后,但更是創業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默默打拼,踏實耕作。
在深圳市南山區智恒產業園19棟4樓,邱秋正在與他的創業伙伴正在顛覆足球訂場,在綠茵場上開疆辟土。這個90后青年和他的國內首款訂場約球工具“樂奇足球”在圈里已經小有名氣,在獲得千萬元A輪融資后,公司估值達2.5億元。
而在上海市寶山區蕰川北路988號B198室里,1993年出生、大二輟學的楊震凱,正帶領著“新媒體管家”團隊為超過50萬用戶打造手機端公眾號管理工具。他創立的上海政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獲得了IDG百萬美元的投資。
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新態勢;201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2015年4月,李克強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鼓勵年輕的創業者。
美好時代開始
“深圳一位投資人曾經跟我感慨地說,90后小鮮肉們確實遇到了一個好時代,鼓勵政策多,市場上資本充足,創業門檻比80后和70后降低了。”邱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當下,創業似乎成了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據,自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新增登記企業485.4萬戶,平均每天1.06萬戶。其中,創新創意能力強的青年群體成為主體。
在2015年剛畢業的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王一真看來,青年群體有著巨大的創業熱情。
“但凡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高校,都不乏創業者。朋友圈里充斥著獲得百萬元投資的創業明星,身邊的朋友都在忙著創業,生怕落后一步。”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所以,王一真也被裹挾進了這股創業浪潮中。他正在挖掘法學院資源做公益法律援助、小微及初創企業定制化法律服務項目,線上承接業務,線下則對接律師事務所,“既提高效率,又實現了資源整合”。
他并不為錢發愁,因為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創業者基本都“不差錢”,只要項目夠誘人,投資人自然會主動尋上門。
科技網站36氪曾聯合百度對90后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進行了線上調研,發現一線城市最受90后創業者青睞。根據參與線上調查的600多名90后創業者投票顯示,深圳、北京吸引的90后創業者最多,分別為33.87%、30.65%。
創業須趁早
在邱秋公司附近的咖啡館,人們開口閉口談論的都是“商業模式”“估值”“免費”以及“粉絲經濟”。2013年,邱秋就在這里拿下了關乎公司命運的百萬元級天使投資。
但是,在此前的兩年時間里,他還曾有過一次不那么成功的創業經歷。
2011年,為了“賺外快改善生活”,在深圳大學學新聞的邱秋聚集了一大幫計算機系的同學第一次創業,開始為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國內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做App外包項目。
奮斗10個月,他們掙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元,一下子就過上了“租三層復式樓、月入三五千元工資的生活”。這之后,遭遇創業瓶頸的團隊決定進入智能WIFI領域,接著,“開發失利、團隊分崩離析”令邱秋第一次聽到理想破碎的聲音。然而,他并沒有放棄,于2013年再次創業,開始了今天的事業。
同樣是在2013年,還在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讀大二的楊震凱也著了魔似的非要創業,為此不惜為自己蓋上了“肄業”的戳兒。
大學期間,他組織開發了校園信息的O2O類App,因獲取用戶成本極高而放棄,他吸取了教訓,轉而創立微信公眾號“外賣小王子”,主打校園O2O訂餐平臺,但終因不敵“餓了么”補貼政策敗下陣來。
然而,創業理想不滅的楊震凱最終沒有讓機會溜走,他看準了微信自媒體蜂擁而至的時機,在2014年初開發了媒體管理類App“自媒體管家”。
也是2013年,就讀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王銳旭還在為生活費發愁,他做保安、擺地攤,甚至做起模特經紀人。在經歷了無數次兼職中介騙局后,他在廣州大學城組建了創業團隊,開始從事校園推廣服務。
王銳旭是非常幸運的,他成了校園創業明星:注冊了科技公司,并作為青年創客代表受到了李克強的接見。
這些90后創業者,過著同齡人不可能有的充實生活:
邱秋幾乎每日一城,早晨從深圳匆忙趕往某個城市,開完會后入住酒店已接近凌晨;楊震凱代表90后創業嘉賓參加了一個又一個電視訪談,下了節目之后仍要處理公司事務;王銳旭經常顧不上喝一口水,助理就已經開始提醒他下一個日程到時間了。
“政策來了,抓住便是”
“中關村有一條創業大街,創業氛圍極其濃厚,人才、資金、技術、市場、圈子一應俱全,定期會有諸如李彥宏、周鴻祎這樣的互聯網大佬出席講座。只要你的創業項目計劃書打動了他,一切皆有可能。”王一真說。
在他看來,北京處處“占得先機”:高??蒲袡C構眾多、兼具地緣優勢、資本活躍,又依托中關村,創業者需要的資源在這里都能找到。
而地處珠三角的廣州自改革開放起就成為了創業基地,遍地機遇。
2014年7月,“口袋兼職”創始人張議云決定在廣州大學城租房子創業,那一年他19歲。產品上線不久,公司獲得了比亞迪聯合創始人、藍魔數碼董事長夏佐全200萬元的天使投資,其后更是受到互聯網大佬雷軍力挺,贊其具有“老鷹”般敏銳的判斷力。
其實,1995年出生的張議云13歲便實現了財務自由。
初二時,他靠設計木馬程序掙了30萬元的人生第一桶金;高一時,又聯合網友創立了線上黑客培訓平臺,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萬元。自開始創業到2014年創辦廣州極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6年時間中,他經歷了5次創業,期間積累了超過200萬元收入。
和其他人比起來,張議云的創業可謂一路坦途,目前還是大三學生的張議云,已經帶著他的“口袋兼職”獲得了2000萬元的投資。
投資人徐睿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90后創業繁榮景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國家政策傾斜?!叭珖咝6紵嶂杂趧摻▌摌I園區和孵化基地,為創業實踐提供場所,減免收費,甚至扶持90后創業的基金動輒百萬元。創業者只需做一件事,政策來了,抓住便是?!?/p>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廣東省141所高校幾乎都有創業基地。廣東佛山2012年有527位大學生創業,占總創業人數比例不到8%,而2014年,這一比例提高到了9.35%。
張議云、余佳文所在的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成立了廣東省內首家創新創業學院,在校生選修創新創業課程修完規定學時,可獲相應學分,并在城市近郊租賃整棟大型物業,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指導和孵化支持。
在與父輩的較量中勝出
許多人更愿意把這些創業者的年少成功歸因為“基因”。
“余佳文也好,張議云或王銳旭也好,這些廣東地區的大部分90后創業者都成長在潮汕地區,家里本身就經商,一是骨子里透著重商、崇商基因,二是這部分創業者的家庭環境都較為寬松,不會給予他們過重的就業壓力?!毙祛7治稣f。
王銳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父母原本希望我讀研深造,最不希望我經商創業?!?/p>
他的父母在家鄉經營一家羊毛廠,生意忙時,年僅7歲的王銳旭便會擔起“賬房先生”的重任,為100多工人發工資。在破產之后,父母不想他繼續走自己的老路。直到拿到創業大賽100萬元天使投資后,王銳旭才鼓起勇氣說服父母。
在別人看來,是“從商基因”成就了王銳旭,但這遠遠不夠。至少,張議云并不這樣認為。
“互聯網創業一定要和有傳統行業背景的人合作,這是我堅信的成功必備要素?!彼嬖V《瞭望東方周刊》,“我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就是一位擁有兼職中介經驗豐富的行業內人士?!?/p>
在與父兄輩的較量中,90后創業者絲毫不畏懼,甚至信心“爆棚”。
“未來是我們的。”張議云根本不擔憂70后、80后競爭者,“與90后創業者相比,他們并沒有優勢,因為我們都是從初中開始做互聯網,到現在已經有六七年的行業經驗了,不會比他們少?!?/p>
下一步,張議云的團隊打算走出廣東地區,開拓北上廣深市場,逐步滲透二三線城市。而邱秋要通過“城市合伙人”計劃實現自己“遍布全國”的目標。
“90后創業者要為自己找一個標簽,來標榜自己屬于這個時代的風口浪尖。哪一個形容更準確?我也不知道?!鼻袂镱櫜簧险遄?,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90后這一代,渴望的不是利益,而是證明自己,讓更多的人記住他們做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