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藤淳子
在不少中國老師眼里,孩子只有兩種——聽話和不聽話,不聽話的,就要施加點壓力才會聽話
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天聽到這樣一件事:她家孩子去年剛剛上小學,寫字有點慢,老師因此在班里宣布:“同學們,不能跟某某同學一起玩?!?/p>
這個可憐的孩子于是悲慘地“孤獨”了——同學們都不敢和他親近,有些膽子大的,也要等老師走了才敢和他一起玩。
聽到這個故事后,我問了周圍中國同事的看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確實有這樣的老師”,看來在中國這樣說話的老師不在少數。
同樣的事,如果發生在日本或者美國,這位老師可能會失去執教資格。因為公立和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不偏心”——對所有的學生公正公平,一視同仁。這位中國老師的舉動,可能會對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發展帶來破壞性后果,在很多國家會被視為一種“心理暴力”。
此外,老師有責任監督自己負責的孩子里,沒有孤立某個孩子的情況。如果有,老師要及時介入并保護被欺負的孩子。所以,老師本人親自去把某一個學生排除到班級圈子外,這個行為實在是很嚴重的“師道越軌”。
我總在想,一位小學教師、花骨朵的園丁,為什么要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說這么重的話?是教學達標的壓力太大導致著急發脾氣,還是沒有學過兒童心理學?或者按有些中國朋友的說法,她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對孩子沒愛心?
或許都有,但我的感覺是,這可能是一個中國老師下意識的對“不聽話”孩子的懲罰。在不少中國老師眼里,孩子只有兩種——聽話和不聽話,不聽話的,就要施加點壓力才會聽話。
但21世紀早已不是恐懼和控制教育的時代了,鼓勵和正能量的教育,才是主流。在中國的學校里,常常聽說有些好動的或者學習有點慢的孩子,就會被老師“懲罰”,比如剝奪去戶外玩的機會等等,這是非常不科學的,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膽怯、緊張、缺乏自信。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在想,基礎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猶記得我自己上小學時的一位音樂老師,有一次組織全班表演合奏。班上有“個別同學”比較好動,體育成績好但在音樂課堂上就比較鬧。但這位老師沒有把他們排除在樂隊之外,而是把打木琴的任務交給了他們。結果,“個別同學”很認真地練習,表演節奏極強,為整個班級加了分。
教育的本質,不應該是讓所有孩子整齊劃一,而是激發出每一個個體的創造性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