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濤
(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16110161)
遼寧省近岸海域東起鴨綠江口(N39.9500°,E124.2800°),西止遼翼分界線綏中縣西孟家屯海岸(N 39.9817°,E119.8200°),跨經度 4.4600°,緯度2.8892°,為沿岸低潮線向海一側12nmile以內的海域。大陸岸線全長約2110km,海域總面積34784.18km2。全省共有海島636個,面積大于500m2的海島379個,海島岸線總長約922km。
近年來,隨著遼寧省經濟的持續發展與海洋資源開發的不斷加快,大量污染物通過入海河流、工業企業直排口等途徑進入海洋內,從而引發一系列海洋環境問題[1-3],如海洋水質惡化、自然岸線長度減小[4]、天然濕地面積萎縮、海洋生物生產力下降等。為有效遏制遼寧省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解決遼寧省近岸海域環境污染問題,須針對全省海域水質情況及功能區污染分布情況進行系統調研,分析造成全省近岸海域水質污染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及建議。
文獻調研。開展近岸海域相關材料收集整理。
現場調研。根據所收集資料,分赴沿海各市召開相關部門調查協調會。對陸源排污口、污水廠、港口等主要排污源進行現場調查,聽取企業匯報。
溝通反饋。對需核實的陸源排污口、自然保護區等信息,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進行進一步溝通并修正。
2013年遼寧省近岸海域功能區總數86個,分四個類別,達標功能區82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95.3%。大連市、丹東市、葫蘆島市功能區達標率均為100%,錦州市達83.3%,營口市為66.7%,盤錦市功能區為33.3%。
不達標功能區集中于遼東灣頂部,包括錦州葫蘆島界河沿大凌河入海口至遼河口區域、大窯灣、登沙河口至青堆子灣海域,主要風險污染物為無機氮、石油類及重金屬鉛等。

圖1 2013年遼寧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各類別比例
部分污染較重海域受地理位置影響顯著,如遼東灣頂部污染區域,該海區風場和海浪多為SSW向,海水交換能力較差,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入海直排口包括企事業直排口和市政直排口。2013年企事業直排口排放廢水115.0萬t/日,全年共排放COD213萬t,總氮2735t;市政直排口排放廢水107.7萬t/日,全年排放COD605.64萬t,氨氮0.62萬t。經調查沿海44陸源排污口中17個存在超標現象,包括6個企事業排污口和11個市政排污口,主要超標因子為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等。
遼寧省境內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上入海河流有19條,分別注入黃海和渤海。2013年19條河流入海口斷面中,劣Ⅴ類水質比例15.8%,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全年污染物入海量為:高錳酸鹽指數202317t、氨氮18 112t、總磷 4 502t、石油類 2 401t、總氮 195 301t。入海污染物以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生化需氧量為主,分別占污染物入海總量的33.3%、32.1%和28.6%。
污水處理廠存在處理能力不足問題,部分污水廠出水口存在超標現象。另外沿海新建開發區、工業園區等配套污水廠設計水質、水量與實際運行情況不符,影響污水處理效果。
近年來遼寧沿海填海區域較多,大規模的填海活動破壞了自然岸線,改變了局部海域岸線形態,增加了廢水排放,對海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隨著自然岸線的減少,海洋水體自凈功能受到削弱。
對陸源污染物入海實施總量控制。以大連灣、大窯灣、雙島灣污染防治為重點,將海域污染防治與沿海陸域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開展區域防治,削減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總量。
開展入海河流環境綜合整治。以大旱河、五里河、連山河為整治重點,針對重點入河企業,實施排污管理;加大劣V類水體治理力度,通過采取截污納管、雨污分流、親水景觀帶等工程措施,對河流城區段實施綜合治理;開展有機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入河量,減少非城區段河流水質污染。
確保沿海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對已建成的一級B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提高城市污水脫磷、脫氮能力;強化污水廠收集處理能力,完善企業與市政污水管網收集體系,實施管網截污,確保污水全部入污水處理廠,杜絕污水“跑冒滴漏”現象發生。嚴格按照設計要求處理污水,實現污水達標排放。
加強自然岸線、海灣、濕地保護。嚴守海洋生態紅線,限制破壞自然岸線圍填海活動,禁止非臨海產業項目占用海岸線資源;禁止一切改變海灣、河口等生態功能的開發活動;禁止在渤海沿岸新建石油化工、冶金等企業,嚴禁設立工業排污口,嚴格按照海洋功能區和海洋環保規劃審批用海項目。
加強港口監督與管理,控制流動污染源。加強對陸源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避免新的排海污染源產生。加強客貨輪的管理力度,將生活垃圾、廢油以及其他廢棄物由專門機構統一收集處理。
[1]劉成,王兆印,何耘,等.環渤海灣諸河口底質現狀的調查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3,23(1):58-63.
[2]趙章元,孔令輝.渤海海域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0,13(2)23-27.
[3]關春江,張帆,林勇,等.大連新港7.16溢油事件的公眾問卷調查[J].海洋環境科學,2015,34(2):317-320.
[4]王建步,張杰,陳景云,等.近30余年遼河口海岸線遙感變遷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15,34(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