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婷
(池州學院外語系,池州 247000)
九華山佛教文化,流光溢彩,博大精深,蘊含著中華文化特有的風采和令人嘆為觀止的佛教智慧和人生智慧。它以其對真實人生的追求,引起了中外人士的興趣和熱愛。九華山佛教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融合性。一直以來,這里的靈山與圣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
九華山佛教文化作為我國四個菩薩信仰之一的地藏信仰,起源于南北朝,隋唐時期興盛。后來,新羅國王子金喬覺來到九華山,苦修數十載,以真身應化示顯地藏菩薩,從此九華山和地藏菩薩聯系起來,成為地藏菩薩道場。[1]這種從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傳承,在佛教徒以及普通大眾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很強的九華山地藏文化氛圍。
九華山佛教文化與當地習俗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九華山廟會”、“陰鷺大會”、“百子會”、“觀音會”、“放荷燈”、“放生”等宗教習俗,僧俗共慶,具有濃郁的地方風俗文化特色。九華山佛教文化與當地風俗文化的融合,充實壯大自身的同時,與當地風俗文化共同繁榮與發展。九華山佛教文化,實質是與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璀璨斑斕,魅力無限。
九華山區附近的基督徒大多是熟人親友,他們通過歌唱圣歌感動自己、感染他人;通過學習基督教“博愛”和“救贖”的思想,影響自己和他人。基督教文化在生活單調、缺乏文化活動的農村社會,形成了一道難能可貴的文化風景線。
基督教的“博愛”指的是用愛對待每一個人,用道德改變惡人。新約的開篇《馬太福音》,耶穌說道:“誡命中最大的是愛神,其次是愛人如己。”[2]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博愛給人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慰藉,鼓勵村民和信徒們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超越自身達到至善的境界。所謂贖罪,是指基督教把人定位在一個有罪的位置上,“人生而有罪”。作為一個人,你現在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由于你繼承的原罪所帶來的。如果你要追求未來幸福,就必須用你自己的努力,取得神的原諒,這就是贖罪。基督教義教導村們和信徒們必須通過道德修養,不斷地行善,實現自我救贖,成就上帝、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諧。
東方與西方,由于孕育思想的文化土壤不同,各自生長的宗教即佛教與基督教也有明顯的區別。九華山佛教文化與圣經文化區別有以下幾點:
九華山佛教文化主要內涵是地藏文化,九華山佛教文化也可以稱之為九華山地藏文化。佛教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相信和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信仰恰恰是文化形成的源泉。九華山佛教文化源泉是地藏信仰。佛經中的地藏菩薩是印度大乘菩薩之一,是一位眾生崇敬和膜拜的菩薩,有無量的功德。他在經歷了無數的浩劫之后,普度眾生,立地成佛。他的大悲大愿經猶如春雨,灑下善根種子,滋潤著大地,給眾人帶來無限的希望。佛教徒們更是用“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兩句話來描述地藏菩薩的無量功德。人們信仰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自我,為眾生奉獻的精神,信仰他“度空地獄”的殊勝功德。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九華山佛教文化從形式到內涵,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展現了地藏文化,九華山地藏文化是九華山最根本的文化特色之一。
《圣經》是基督教的正式經典,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組成。《圣經》詳細地記錄了基督教的起源和早期的發展,是基督教教義形成的基礎、信徒信仰的準則,同時也是基督教會的組織和活動的依據。可以說,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就是圣經文化。《舊約》主要講述的是上帝與其希伯來子民之間的相互關系,《新約》主要記載的則是耶穌的經歷及其傳教的過程。無論《舊約》還是《新約》,他們都是神的話語,是神給人的啟示。圣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影響著基督教組織內部結構的構建以及鄉村基督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督教文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圣經文化。
九華山佛教文化以佛教文化為特色,重點發展旅游經濟。基督教文化以基督教文化為紐帶,豐富鄉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九華山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佛教文化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經濟的發展,為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及遠大的前景。九華山佛文化區別于其他三大名山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普度眾生”的大愿真理。九華山佛教文化和名山勝跡共同構成了豐富的審美資源。佛教勝跡掩映于青山綠水之中,人文之美與自然之美渾然一體,既使人領略自然之美,又使人領悟人文意蘊。九華山是佛教名山,九華山旅游經濟的發展勢必提升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美譽度,同時九華山佛教文化品味的提升,將會更好地帶動九華山旅游事業的發展。
九華山附近山區的基督教徒主要來源于村民,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基督教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群眾廣泛參與文化藝術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因為娛樂活動貧乏,基督教徒舉行洗禮、圣餐、婚禮、葬禮等各種儀式以及圣誕晚會等活動的時候,很多的村民都參加了。近年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日益繁榮,基督教會組織的文藝團隊,不僅在本教會內演出,還積極參與群眾性的音樂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村民的精神需要和追求。
雖然九華山佛教文化與圣經文化有很多地方不同,但是在道德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方面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九華山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九華山佛教文化有明顯的道德功能,其主體是以真、善、美、慧為道德標準的地藏文化。九華山佛教文化推崇孝道,主張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及老師的恩情、敬老愛幼、照顧孤寡。九華山佛教文化在社會公德方面提倡行善積德、助人濟世、眾生公正平等、和睦相處的道德原則。這些思想都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的影響。基督教“十戒”中的后五戒規定,“孝敬父母”、“禁止奸淫”、“禁止偷盜”、“禁止作假證誣陷他人”、“禁止貪戀”,規范著基督教徒的行為規范。不論是九華山佛教文化還是基督教文化,都使人棄惡從善,增強人們呢自律、自戒等意識,為當地社會的道德建設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源泉,是旅游業發展的靈魂。九華山旅游業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著廣大游客,推動了交通、餐飲、商業、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同時旅游門票收入的大幅攀升,推動了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最終形成了以九華山佛教圣地為依托,以九華山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為輔助,以旅游經濟為龍頭,帶動交通運輸業、餐飲旅館業、商業等相關產業部門共同發展的格局。
九華山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九華山佛教界和基督教會通過捐資助學,引資辦學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1949年,佛教界釋義方于幫忙籌資建立了九華山學校。近年來,九華山佛教界更是積極努力地引資辦學,為當地教育事業做貢獻。其中最高從新加坡引資160萬,在當地建立了兩所學校,大大改善了當地孩子的學習環境。
總之,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九華山佛教文化以及鄉村基督教文化的積極因素,使其更好地為當地經濟、文化和公共事業發展服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1]尹文漢.地藏信仰: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內核[J].宗教周刊,2011(07).
[2]里奇斯.《圣經》縱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