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00)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茖W的職業規劃對大學生順利就業乃至終身職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自我了解是一個人選擇職業生涯的起點,職業生涯規劃包括:一是協助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與特點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判斷,能夠正確理解和接受別人的評價,對別人的評價能夠正確對待,能夠積極地接納自我的現實狀況,包括自己的個性特征、社會經濟地位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等因素。二是幫助大學生逐漸建立穩定的自我概念,使他們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等個性特征,培養積極適應的觀念,設計發展自己的特長,挖掘自己的潛力,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前我國高校采取的是學分制的教學方式,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增強。職業生涯規劃能有效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增強自己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內在的需求,這種需求是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責任意識。
職業生涯規劃使大學生有了一個長遠的目標,如果職業生涯規劃做得比較好,往往會把長遠目標分解成依次遞進的子目標,生活中按照子目標腳踏實地地向著長遠目標行進。即便是在行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障礙,但有明確目標的人,也會比起沒有目標的人更充滿希望和信心,并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問卷調查在我院大一部分新生中進行,共發放問卷65份,回收調查問卷63份,其中有效問卷61份,有效率93.85%。問卷涉及個人認知、專業認知、職業認識、現階段學習生活狀態、個人興趣和能力、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根據問卷回收情況針對以上方面進行分析。
大學新生自入學以來,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階段,新生的學習、生活規劃尤為重要。調查顯示,僅有9.52%的新生有完整的大學規劃,39.68%的新生想過并正計劃中。由此可見,新生亟需得到指導,積極轉變觀念和態度,迅速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并制定自己的計劃。
新生對專業的了解是大學學習的關鍵。如何提高專業學習興趣,激發大學生學習欲望和潛能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大學新生則表現出諸多不適應性,一方面是對專業的認識;二是自我職業發展方向的模糊。
在調查所學專業由誰選擇的時候,65.1%的學生選擇了自己選擇的選項,20.63%的學生因學校調配學了現在所在專業。而在報志愿的時候,大概61.9%的同學是自己填報的專業志愿。由此可見,現在的大學生有很大的權力來決定自己所學的專業,父母給了孩子們一定的自由空間,不可否認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而一部分學生因成績等問題被學校調配專業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調查中,60.32%的新生對專業不是很了解和46.03%的新生對自我職業目標模糊。從中不難發現,新生專業認識的不足對新生發展具有較強的制約性。這也反映出新生專業教育的急切性。在調查我校大學生專業滿意度時,我們發現有73.02%的人對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表示滿意,12.71%的人對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感覺一般,14.28%的人表示對自己現在所學專業不滿意。這組數據表明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
(1)新生自我認識不夠,絕大多數人沒有明確目標;
(2)同學們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還比較模糊,但是有較高的期待;
(3)大多數同學們在現階段的大學學習和生活沒有規劃;
在具體的融合中,要充分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梁治平教授認為,“在國家法所不及和不足的地方,生長出另一種秩序,另一種法律。這里可以概括地稱之為民間法”[7]。鄉規民約既是村民多年認同的行為規范也是道德標準,是“三治”教育的絕佳結合。無論是基層矛盾的化解還是村民自治權行使的宣傳,都應當將其列為重點。在保定市一些縣區農村的基層矛盾化解中,農民滿意度之所以較高,重要原因在于除了以法為據外,解決人善于以鄉規民約與道德輿論為工具,使人對結果心悅誠服,并能夠以化解矛盾為契機,對農民進行“三治”教育。
(4)多數同學對于所學專業的滿意,但是缺乏了解。
(5)對于未來就業情況非常關心,但是缺乏指導。
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對于大一新生進行的調查結果反饋,我們分析,這時的大學生雖然在角色上已經是大學生,但是在心理上屬于高中后、大學前的階段,他們剛剛接受了高考的洗禮,正在享受高考的勝利,很多學生躊躇滿志,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幻想。但是,這時候的大學生對大學生活還不完全了解,對大學的認知只是停留在道聽途說的層面,學生本人對于自我和環境探索很不夠。
該階段的生涯目標的特點是:生涯目標的確立多來自于成長經歷及外界的影響,目標高遠,但是顯得空洞。
(1)適應大學生活
(2)積極進行自我探索,分析高中時建立起來的職業生涯目標,發現自身的優勢、劣勢、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發現自己希望提高的地方。
(3)了解社會職業和職位的設置。
(4)制定切實可行的大學階段成長計劃。
(5)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6)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和職業咨詢。
(7)參加能力提升訓練。
作為輔導員而言針對上述結果和分析結論,結合我們的工作職責和資源,決定對同學們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進行如下的工作
1.通過團隊輔導和素質拓展活動積極引導同學們分析自我,提高自己的素質并且找到自己的能力突破點。
2.積極引導同學們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同學們的身體和綜合素質。
(1)積極引導參加學生組織
在我們新生入學教育的時候我們就教導同學積極參加有益的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每位同學至少參加一個學生組織或者一個學生社團。
(2)提高責任意識
依靠我們學院團總支、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相關組織,要求每一位同學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至少參加兩次志愿服務活動,目前我們學院有和新運智障兒童福利院、國家圖書館的志愿服務項目,現在我們學院的大一新生基本上做到了志愿服務全覆蓋,對他們的責任教育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我們學院團總支舉行成人儀式,此次活動的主題是“我大學的責任”,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分享感悟,團隊活動等方式,讓同學們體驗成年后責任的意義。
(3)注重實踐教育積極動員和引導同學們參加有意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的獨立生活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今年我院參加社會實踐團隊在出團數和出團人數有了較大的增加,而且以大學新生參與度有了較大的提高。
3.積極聯系教研室的相關專業課老師對同學們進行詳細的專業指導,這時候要發揮班主任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一來讓學生們能夠了解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專業,從而有目的的學習。在聯系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指導的時候我們注重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進行專業介紹,即由教研室主要負責人介紹本專業的專業設置、最新研究進展、應用和就業情況等學生非常關心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介紹和指導。
第二、班主任老師通過多次班會和輔導等詳細解讀培養方案,其中重點說明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打消同學們的上課無用論等消極情緒,正確引導同學們的學習目的,增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4.聯系畢業生或者優秀的校友給同學們進行就業講座,讓同學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了解自己未來可能的一種發展方向。(1)邀請優秀的高年級的學生做相關的講座,這樣可以使同學們在身邊尋找榜樣,在學習和生活之中借鑒好的學習經驗等。(2)邀請優秀的校友返校給學生進行求職或者是職業發展的講座,同學們在入學的時候就能夠有本專業畢業的同學與他們交流在校期間的學習經歷,以及以后工作中的職業發展相關情況,可以提高同學們對于自己職業規劃的意識,了解到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的可能性,積極主動的做好規劃。
經過對大學新生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經過個別談話和集體班會的方式了解到,同學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和生活,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也體現在行動上,大多數同學都有了自己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比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等,對上研究生、出國,工作等方面同學們也正在積極關注。有了這種意識之后,接下來同學們會更主動的學習去體驗去了解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或者技能。
而作為輔導員老師而言,在同學們大學生活期間更多的應該是起到指導,提醒,督促等作用。比如說,利用自己所具有的資源,學生組織,專業課程老師,心理咨詢或者是職業規劃的老師等給予同學們提供他們所希望得到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