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績溪縣華陽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安徽 績溪 245300)
我國目前多數農村地區基本上是按照家庭人口來平均分配土地的,多采用家庭聯產承包制度,但這種家庭式的土地經營模式在規模上普遍都很小,據農業部門統計,截止到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耕地面積為1.52 畝。而且多數都依靠傳統的農耕模式,機械化程度低,對于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也很低。另外,土地在按家庭分割的時候田埂面積就占去了不少的耕地,造成耕地浪費。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普及農耕技術,提高農產效率,但整體上來講農產技術仍未呈現出根本性的提升,這和我國幾千年來傳統的農耕模式有著很大的關系。
我國水土流失問題歷來都比較嚴重,根據2014年國家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近五十年共流失耕地面積達4000 多萬畝,平均每年近100 萬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且整體上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多是磷鉀肥,這些殘留的化肥對于原始耕地有著很大的損害,容易造成土地板結,耕地質量因此逐漸下降。
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越來越注意自己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修建住宅,還有部分村民不顧長久的利益而在耕地上建起了飼養場,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耕地被侵占。另外,地方政府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對于那些占用耕地建廠房的鄉鎮企業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同樣造成了耕地的損失。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本來就很高,加上農產品價格不合理,單純依靠土地的收益普遍較低,使得許多農民不得不放棄耕地收入,轉而到城市去打工以尋求更高的經濟收入,這也是導致農地拋荒、撂荒現象的重要因素。
現階段農業生產中主要依靠農藥、化肥來提高生產,但使用效率不高,并且這些有毒化學物品滲透到土壤中,會破壞了土壤的結構從而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此外,大部分鄉鎮企業、化工廠都缺乏必要的環保意識和凈化設備,工業廢水、廢氣隨意排放的現象仍舊很普遍,造成周邊河流、地下水、耕地污染,耕地荒漠化、鹽堿化問題日趨突出,破壞了原有的土地生態環境。
在快速的城鎮化經濟發展中,各地方政府應積極完善各項政策與標準,來對土地的優化配置進行約束,制定相關的節地規劃和制度安排。例如,根據各地方情況制定耕地保護法和自然資源保護法。為了有效緩解耕地面積減少、違法占地等問題,可通過立法來加強對自然耕地資源的保護,嚴厲懲治違法侵占耕地及農民私自圈地的行為,并積極推廣土地復墾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耕地面積,解決農民的失地問題。
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可從以下幾點著手:①在廣大農民群體中積極宣傳節約、集約用地的觀念,引導各鄉鎮農民轉變傳統的用地觀念,引入先進、科學化的耕作技術和經營理念,從而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②各地方政府注意加強對土地資源的調控,制定出嚴格的土地供應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同時還需要控制好新增的建設用地項目,嚴格審核項目對耕地的占用是否合理,是否在規劃范圍之內。③根據各地方的具體情況,加強對后備耕地資源的開發力度,合理利用灘涂、沼澤等荒地資源,彌補耕地資源不足的現狀。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世界發達農業國家的農業科技貢獻率普遍都在60%以上,有些國家(例如美國、以色列)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更是高達80%,而我國平均只有不足35%,極大地制約了農業水平的發展。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推廣科學技術,首先應注重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在農民群體中普及科學耕作、科學施肥的理念和技能,并委派專業農業技術員到現場去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和集約管理。
土地使用規劃的目的在于保護耕地。因此,在未來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依法科學劃定基本農田,將其落實到村組、農戶和地塊,切實保護優質耕地。通過科學的土地使用規劃,合理安排新農村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防止那些打著新農村建設的旗號而實則是盲目圈占、違法批占土地的行為。與此同時,還應當做好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土地使用規劃是其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村鎮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
我國目前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土地資源的稀缺、耕地的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全面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族的土地安全意識和珍惜土地資源的意識,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逐步建立并完善耕地保護法和自然資源保護法。同時,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土地產出率,最終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的諸多問題。
文獻:
[1]張晏.呂苑鵑.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05):15-16.
[2]汪波,王偉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及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5):16-18.
[3]劉成剛,孫翠蘭.當前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資源論壇,2012 (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