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桂林市臨桂縣國土資源局,廣西 桂林 541100)
前言: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承載著無限潛力,關乎未來的發展,土地供應狀況是其尤為直接的體現。因此,只有提高對土地資源的重視程度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規劃土地。土地可持續管理是指基于相關部門精準分析,明確土地資源的使用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切實可行的如政治手段、經濟手段、文化手段等切實可行的方案對土地資源進行全面宏觀調控。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與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稀少的問題愈演愈烈,人與地之間的矛盾逐步惡化。再加之我國管理體系亟待強化,各級政府經常為短期經濟目標忽視長遠利益,從而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結構嚴重不合理,致使土地資源極大浪費。所以,新時期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現狀一方面表現為經濟與土地配置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土地資源配置市場與宏觀兩種機制同時失控。
由于目前發展的種種問題,短期內土地資源配置與長期發展的目標還有很大出入,無法完全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土地規劃方法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出現不匹配的地方,使得土地規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扭曲,出現了建筑施工多次返修、資源無故損失等惡劣現象,造成土地資源的重大損失。雖然結果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但其中出現的、人為原因導致的問題卻不一而足,缺乏規劃已經成為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最嚴重的阻礙[1]。
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經濟發展全面迅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導致部分地方政府無視自身環境基礎,對土地進行過度開發,土地資源難以通過自我調節以達到恢復目標。雖然我國擁有巨量的土地資源,但人均占有量少已是婦孺皆知。而且,在生產生活中對土地資源的種種浪費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了征用矛盾現象,一些地區不顧政府要求以及政策規定,無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目光短淺地盲目開發搞發展,胡亂下發文件批土地,預支未來資源,使土地資源極大浪費。
土地規劃須具備超前意識,應確立總體效果“得大于失”的大局觀念。在構建管理戰略時,應起到先行指導與開發管理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明確可為與不可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開發管理土地在戰略的約束下進行。政府應當以對土地的需要與上一級政府對土地利用指導為指標進行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對各項標準予以科學化衡量、國際化衡量、規范化衡量。并且要確保土地經濟與環境效益的有效發揮,確保土地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發掘土地潛力首先要做好統計工作,全面系統地統計城市用地、農村用地、無主荒地的具體數目、位置與情況,確保土地資源信息真實可信并無遺漏;其次要做好分析工作,匯集后統籌兼顧進行具體分析,確保土地分配合理優化可持續,嚴格控制利用強度,將開發率控制在土地自我更新臨界值內;最后要做到人地和諧統一,將人為土地損害量減到最低,運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對土地資源進行精密探測,使其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掘,空間利用率得到提高[2]。
轉變政府部門過于陳舊的土地利用理念,將可持續發展置于土地開發利用的首要位置。將土地供應計劃制定得科學、可靠、詳盡、完善,利用供應計劃衡量土地利用率,嚴格按照已制定的標準貫徹實行,并積極主動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調控土地價值,自發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政府所制定的開發整理土地的供應計劃,應該公正公平、公開透明、利于操作、細致周到。最重要的是,應具有一以貫之的特點,統一規劃、統一制定、統一管理、統一發展,將整體發展的理念融入土地規劃管理的方方面面。
國家應對土地資源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優化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通過土地的壟斷來控制政府的供給,從大局出發,運用政策的強制力調配土地供給價格。其管理的重點應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下批土地之前對使用者的用途以及規劃進行嚴格把關;第二,登記產權前要進行詳盡調查與審核;第三,對優先購買權的使用情況進行嚴格把控;第四,對土地轉讓進行嚴格把關。為確保消費者權益國家應建立一整套規范的監督機制監控土地市場,從而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3]。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資源需求與環境壓力都日益嚴峻,隨之而來的便是土地質量的降低,這些現象已拉響了紅色警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鹽澤化、城鎮對土地的侵占等等,土地資源惡化早已不是字面上的威脅。土地資源作為物種的共同家園以及主要的物質來源,其可持續的利用與發展具有極其積極的意義。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可以全面協調充分發展,實現土地管理戰略科學有效地落實,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的運行秩序,加快土地經營管理的進程,充分發揮土地效益,將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充分結合,實現經濟與土地資產收益的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1]葛起武.有關可持續土地管理戰略的思考 [ J].神州,2014,18:211.
[2]殷繼勇.村鎮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與戰略研究 [ D].北京交通大學,2013.
[3]謝俊奇.試論可持續土地管理戰略 [ J].資源·產業,2002,0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