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錄海
(大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國務院日前發布《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這是國務院出臺的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的第一個規劃性文件,也是指導“十三五”時期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全國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規劃綱要》出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關于做好地方志工作重要批示、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國家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文化領域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全國地方志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感到明確了方向、鼓舞了斗志、增強了信心。
首先,做好二輪志書收尾和三輪志書的準備。修志編鑒是地方志工作的主業,這是《地方志工作條例》規定的。《規劃綱要》為了突出“主業”的概念,將“修志”列為主要任務的第一條,提出了“到2020年,完成第二輪地方志書規劃任務,省、市、縣三級地方志書全部出版”。從大慶看,《大慶市志(1986~2005)》已于2014年出版,縣區中除紅崗區外,其余的于2012年前已完成。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規劃要求,對紅崗區的區志編纂進行檢查督促,保證按時限完成出版。積極組織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編修部門志、單位志。同時,對前兩輪修志工作進行調研,總結經驗。從明年開始,準備抽調力量對2006年以來所編年鑒進行梳理,著手編寫十年資料長編,以此作為三輪志書的基礎。
其次,提高年鑒的編纂質量。《規劃綱要》將“編鑒”列為主要任務的第二條,明確提出“到2020年,做到地方綜合年鑒由地方志工作機構組織編纂,一年一鑒,公開出版,實現省、市、縣三級綜合年鑒全覆蓋”。我市從1986年開始編纂《大慶年鑒》,堅持每年1卷。《林甸年鑒》也做到了每年1卷,有6個縣區從2005年開始,陸續開始編纂年鑒,2個縣區一直沒有編纂。為了提高編纂質量,今年我們建立了《大慶年鑒》編寫規范,今后將根據社會發展變化適時進行調整編纂綱目。嚴格執行國家《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規定》有關要求。市志辦將加大對縣區年鑒編纂工作的指導,定期進行督促檢查,保證按期實現年鑒編纂工作的全覆蓋。
首先,對志鑒編纂進行統一指導和管理。2006年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了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的職責第一輪修志以來,大慶市志辦對部門、單位專業志的編纂進行了指導,已取得一批成果。這次《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對已開展和準備開展志鑒編纂工作的行業、部門、單位等的業務指導和管理”,“指導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做好志書編纂工作”,對適當調整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工作范圍進行了確認。下一步,我們準備統一規劃并重點指導一批部門、單位編纂專業志,在每個縣區選擇一個鄉鎮、社區編纂志書試點,并逐步推廣。
其次,規劃地方史編寫工作。《規劃綱要》與中宣部辦公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地方史編寫出版工作的通知》作了對接,將該通知中“具備條件的,可將地方史編寫納入地方志工作范疇,統一規范管理”的條款寫入《規劃綱要》中。我市近幾年地方志系統重視地方史的編寫,從2013年起開始《大慶通史》的編寫,今年又啟動了《大慶百年大事概覽》。縣區相繼出版了《林甸百年》《龍鳳記憶》等,相關部門也相繼編寫了一批地方史料。今后,我們將按照上級要求,發揮地方志工作職能,統一規范管理地方史的編寫,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合力,促進地方歷史的全面記述和總結。
首先,多渠道收集。《規劃綱要》要求加大依法收(征)集地方志資料力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志資料收(征)集、保存、管理制度,推行地方志資料年報制度并形成常態機制。大力拓展資料收(征)集范圍和渠道,建立能夠全方位適應地方志編纂、地方志事業發展和方志文化建設需要的地方志資料保障機制。這幾年,我市在方志館建設中,注意多渠道收集地情資料,采取了到各部門、單位征集相關資料、在舊書市場和舊書網上購買老資料、委托相關組織收集協會作品、與相關單位定期交換、珍貴資料掃描復制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地方志資料。
其次,系統整理。建設了100多平方米的地情資料館,對所收集的資料按性質進行分類整理,登記造冊,便于查詢。將所藏資料書目發布到大慶地情網,方志館對社會開放。同時,對大量的二輪志書資料進行分類裝訂,作為史料留存。組織自身人員和借助外部力量拍攝大慶圖片資料,目前已完成十幾個專題,圖片資料大部分電子形式保存,摘選一部分編輯成冊,印制圖片資料叢書,以圖書形式保存。
第三,創建大慶地情網。《規劃綱要》要求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步伐。我們從去年開始籌建大慶地情網。主要是依托大慶豐富的地方志資料資源,全面展現大慶市的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及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發展情況,運用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作為平臺。目前擁有一個龐大的“地情資料庫”,包括市志、縣區志、大慶年鑒、部門志、地情書等大量電子數據資料。首頁設定有:大慶概況、大事略記、大慶志鑒、大慶故事、大慶民俗、大慶之最、圖片資料、大慶遺跡、地名由來、方志論壇、志鑒法規、志鑒百科、志鑒動態等12個一級欄目和一個動態欄目,成為第一個網上大慶歷史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