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55)
鄉村人居環境是鄉村居民賴以生存的有機載體,包括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作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其能量交換與物質轉移具有一定客觀規律,但城市建設用地不斷擴張、政策頻繁調整,人為干預漸增導致鄉村人居環境自身系統運行模式變化,功能結構弱化,原有的聚落空間形態、傳統社會經濟結構悄然改變,鄉村傳統民俗文化流失,鄉村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景觀出現雷同。因此,鄉村人居環境亟待重構。本文通過梳理該領域現有理論,承前啟后,探討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的出路。
1.鄉村人居環境內涵
鄉村分廣義鄉村與狹義鄉村,廣義的指城市以外的所有區域,狹義的僅指農村居民點。鄉村地理學家HughClOut認為鄉村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鄉村社會地理學家GarethLewis認為鄉村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能夠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區[1],本文的研究對象針對廣義的鄉村。
學界對鄉村人居環境的定義持不同態度。城鄉規劃學與建筑學認為鄉村人居環境是鄉村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所有地表空間的綜合;生態環境學的觀點是,鄉村人居環境是人地相互作用、以建設平衡生態系統為目標的紛繁復雜的生態巨系統;風水倫理學的觀點則認為鄉村人居環境是人工景觀與自然萬物的沖突與融合;社會學、人類學認為鄉村人居環境以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為基礎,以人為主體,關注人的需求的滿足;形態學認為,鄉村人居環境是生產方式與生活狀態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契合,人工與自然的協調。
綜上,鄉村人居環境的內涵為:以鄉村居民為主體,在鄉村 (包括鄉鎮、村莊和聚居點)地域范圍內進行居住、耕作、交通、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日常生活,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地過程中形成人與自然、物質與非物質結構相結合的有機體,滿足鄉村居民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2]。
2.國外的鄉村人居環境研究
2.1鄉村地理學研究
國外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始于鄉村地理學。該研究階段主要研究鄉村聚落與地理環境。1826年杜能提出古典農業區位理論,運用經濟學分析生產區位與消費區位間距離,得出在空間上農業生產方式顯同心圓式圈層結構。1841年德國科爾首次系統闡述聚落的形成,對大都市、集鎮和村落等類型的聚落進行比較分析,論述了聚落分布與地理環境及交通線之間的關系,重點研究地形對村落區位的影響[3]。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創立中心地理論,為鄉村地理學和空間聚落研究做出突出貢獻。20世紀60年代起,學界更加專注鄉村社區演變與重構、開敞空間保護、鄉村矛盾沖突等問題。
2.2鄉村發展研究
20世紀中期,人口由城市轉向鄉村,鄉村發展模式在利益驅動下發生巨變,景觀和空間形態改變,歐洲國家鄉村問題突出,鄉村經濟振興需謀求新的出路,工業化、城市化作用于鄉村,帶來褒貶不一的影響。該時期研究重點拓展到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生態學等更廣闊的學科領域。漢森提出政府應該加大對貧困地區的經濟支持,尤其是教育、技術的投資,進行遷移援助計劃的申請,從而轉移貧困地區的剩余勞動力[4]。托馬斯分析了英國農村的交通問題,認為應該建立政府基金,負責大部分農村的服務資金,用于建設城鄉交通網絡[5]。布恩斯探討了城市化、工業化和商業化對鄉村聚落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公共政策[6]。在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鄉村作為工業拓展空間被大規模占用,城鄉差異逐漸縮小,但是傳統的鄉村空間形態改變,社會結構面臨重組,聚落內部出現“空心化”,村落外圍出現無序或蔓延現象,大規模的工業化促使鄉村資源大量開發利用,超過鄉村環境承載力,生態系統破壞。此外,學者認為鄉村發展必須注重城鄉互動,指出政策制度對于鄉村發展所起到的作用[7]。
2.3鄉村轉型研究
近二十年,西方國家普遍進入后城市化時代,城郊鄉村開始依托城市主體謀求與城市的融合發展,但總體環境卻因居住空間拓展、社會階層混雜、生態空間占用而惡化。而距城市較遠的偏遠地區鄉村依然貧窮,交通不通暢,自然文化遺產不受應有的重視而屢遭破壞,隨之鄉村聚落空間形態變遷進程緩慢。1996年在《伊斯坦布爾宣言》中,聯合國“人居環境中心”明確提出要突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發展觀,強調必須使城市、城鎮和鄉村不同層次的人居環境均實現可持續發展。2004年聯合國于世界人居日,再次明確提出城鄉關聯發展。這一時期的鄉村轉型研究關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鄉村功能和鄉村空間的轉型,倡導開放性的鄉村空間。
3.國內鄉村人居環境研究
我國真正的系統研究鄉村人居環境起于20世紀90年代,集中反映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上。
3.1建筑學與城鄉規劃學研究
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者針對城市化背景下鄉村環境巨系統開展探究。吳良鏞最先提出中國人居環境研究理論,建立起人居環境研究基本理論框架,為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8]。雷振東、劉加平等注重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研究,關注村落發展模式[9],注重探索鄉村建筑設計模式,推廣生土建筑。李昌浩等主要研究人居環境中的建筑設計,側重于微觀住宅設計的節能系統、生態系統建設,在實際的農村住區建設中采用新理念、運用新技術。趙萬民針對重慶地區山地人居環境建設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重點研究山地人居環境[10];趙煒根據山地人居環境建設的發展過程,提出山地人居環境的總體發展思路[11]。
3.2地理學研究
從地理學層面來看,鄉村人居環境偏向于類型研究、鄉村聚落區位分析等宏觀研究。鄉村聚落重構、鄉村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整治等問題成為研究重點。自然地理學者從地形、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研究鄉村環境演變,如甘枝茂等研究了陜北黃土溝壑的鄉村聚落土壤水土流失情況,提出防治措施[12]。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更關注鄉村土地利用狀況、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自然環境保護的互作用。王成新等總結村落“空心化”的發展階段,從規劃設計、管理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探討解決措施[13]。
3.3社會學研究
社會學更加關注鄉村政治、社會變遷及文化轉型。周世亮通過實證研究村莊政治文化變遷,分析中國城鎮化對中國鄉村政治文化的影響[14];陳玉平重點研究鄉村轉型對鄉村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15]。朱康對關于鄉村文化轉型的認識,提到鄉村城市化的問題,認為鄉村社會分化是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沖擊,同時城市社會規范深入鄉村,在矛盾和沖突中,實現城鄉整合,伴隨著文化鎮痛[16]。然而,鄉村文化演變過程在空間上的特征和具體行為研究仍不深入。
4.目前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4.1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框架,各學科割裂、創新性不足。
國內外鄉村人居環境的研究尤其集中于地理學、建筑學、城市規劃、社會學、政治學、生態學等學科。但鄉村人居環境理論仍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框架,學科間缺乏通力合作,溝通不足,割裂明顯,各領域研究較為片面。深入鄉村內部,對鄉村行為主體與鄉村人居環境之間的行為影響研究、鄉村聚落發展模式的探索實踐比較欠缺,研究的內容宏觀,對于解決問題適用性不強,研究成果生搬硬套,較少考慮不同地域的需求。
4.2研究方法傳統,資料來源有限,實時研究技術運用不廣泛。
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目前的研究方法單一,多為經驗性研究,累計積累素材進行階段性整理和總結,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空間分析技術 (RS-GIS)和實時動態監控等技術手段未得到普及,造成科研成果滯后,不能及時反映鄉村發展問題。調研資料來源有限,影響科研進度、精確性和科學性,不利于掌握鄉村聚落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5.對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的相關建議
5.1強調學科交叉滲透,著重進行基礎理論建構
鄉村人居環境理論對學科的綜合性要求日益增加,學科交叉明顯,因此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如加強地理空間分析技術在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的運用,使鄉村人居環境基礎理論研究更深入。
5.2重視鄉村人居環境的本土化資源整合、重構與優化
鄉村人居環境研究應堅持因地制宜,以鄉村本土環境為基礎,將鄉村本土的資源進行整合,從鄉村實際出發,探索運用鄉村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塑造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的有效可行途徑。研究課題應更加關注鄉村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建設,解決限制鄉村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提出鄉村發展時序和關鍵途徑,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相對應的人居環境建設對策,使鄉村人居環境實現本土化資源整合、重構與優化。
5.3注重鄉村居民的生存感受與傳統文化傳承,強調可持續
鄉村人居環境的行為主體和關注對象是村民,落腳點是村民的生存感受。鄉村聚落空間形態源自鄉村長期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因而,鄉村人居環境研究須尊重傳統文化,建構村民心理框架,注重生存體驗,使村民找到歸屬感,提升幸福感,增加自豪感。無論是生態、經濟、社會各層面都應從長遠發展角度著手,秉承“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觀,不僅應顧及鄉村不同時期的政策和制度建設,還應兼顧鄉村一脈相承的社會和文化建設,強調生態可持續,文化可持續。
[1]劉金梁.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研究——以廣元市紫云村規劃為例 [D].2012.6.
[2]汪琴.當代城市化對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分析 [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6.
[3]郭曉冬.黃土丘陵區鄉村聚落發展及其空間結構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19-27.
[4] HANSENM.RuralPovertyandtheUrbanCrisis:AStrategy forRe- GionalDevelopment[M].Ind:IndianUniversity Press,1970.
[5] THOMASJ.TheRuralTransportProblem [M].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63.
[6] BUNCEM.RuralSettlementinanUrbanWorld[M].New York:St.MartinaPress,1982.
[7] GRIFFINK.InstitutionalReformandEconomicDevelopment intheChineseCountryside[M].London:Macmillan,1984.
[8]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9]雷振東.鄉村聚落空廢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J].西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2,32(4):421-424.
[10]趙萬民,周學紅.人居環境發展中的五律協同機制研究[J].城市問題,2007(1):20-23.
[11]趙煒.烏江流域人居環境建設研究 [D].重慶大學,2005.
[12]甘枝茂.陜北黃土丘陵區鄉村聚落土壤水蝕觀測分析[J].地理學報,2005,60(3):519-525.
[13]王成新,姚士謀,陳彩虹.中國農村聚落空心化問題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05,25(30):257-261.
[14]周世亮.現代化的擴散與鄉村政治文化的變遷[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4):159-162.
[15]陳玉平.鄉村社會轉型與民俗文化變遷[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8(1):58-62.
[16]朱康對.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社會結構變遷和文化轉型[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2002(1):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