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君
(達州市土壤肥料與生態建設工作站,四川 達州 635000)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探討現代農業的內涵、本質及特征,對加快達州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對農業產業化工作實行目標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市財政預算每年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600萬元,支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達州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
1、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按照“做大做強畜禽、苧麻、糧油、水果四大優勢產業,做實做精中藥材、油橄欖、富硒茶、蔬菜花卉四大特色產業”的工作思路,加大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財政扶持力度,穩步推進了全市農業產業化進程。
2、達州農業在“四區”中蝶變。目前,“四區”建設成效顯著:6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全面啟動,已有25家企業入駐,7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已近10萬畝,建成設施農業1.8萬余畝,現代畜牧養殖小區已新 (改、擴)建圈舍5萬平方米,新農村建設示范片區已達到遍地開花。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一是水利建設扎實推進。二是交通建設實現新跨越。三是中低產田土改造和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取得新進展。四是林業建設穩步推進。五是農機建設穩步推進。六是國土建設取得新成績。七是戶辦工程和業主開發有序推進。
一是耕地銳減。達州“十五”以來 (2000-2010年)10年間,耕地共減少13.6萬畝。二是土地分散,土地質量優劣差異大。
農田林網、機耕道不配套,田間工程的滯后且渠道輸水緩慢,滲漏嚴重,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系數分別只有0.45~0.55左右,糧食主產區內50%以上的水利設施帶病運行,有效灌面僅占到總耕地面積的56%
一是達州的科技基礎設施和教育規模總量嚴重不足,科技綜合實力與教育總體水平遠不及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 (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30%左右)。
一是以分戶經營、自給性生產為主和出售剩余產品為輔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商品化市場化意識較淡薄。二是農村市場體系沒有建立起較完備的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和農產品銷售市場體系。三是缺乏有效的行業協會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指導和管理,使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不高,不能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求。
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于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后明顯。
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條件
1、資源基礎與優勢。達州資源富集,交通便捷,發展勢頭良好,開發潛力巨大,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農業大市、工業重鎮和四省市結合部的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
2、產業基礎與優勢。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二是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四是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
3.交通與政策優勢。達州是連接成渝經濟帶、武漢經濟帶、大關中經濟帶的橋梁,歷為秦巴地區物資集散中心,秦巴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和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組織領導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基地,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職責,加強領導力量。二是夯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是推動現代農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把年度建設任務、財政扶持額度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確部門職責。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態勢,為推進達州現代農業建設構建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
一要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二要增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三要建立農業風險防范機制。四要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
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內容上主要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大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全市計劃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面17萬畝。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2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建成高標準農田39.85萬畝,完成土地整理79.87萬畝,加強農村機電提灌站和鄉村機耕道建設,新建機耕道420公里,耕播收機械化水平達到40%。
一是以科技興農為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二是以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法制工作機構。四是建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網絡,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和特色產業縣。到2020年,達州市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過600億元,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達40%以上,達到國內先進地區水平。
一是積極推進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三是大膽改革創新,建立統籌城鄉的制度體系。四是立足于糧食自求平衡,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控制非農建設用地,保護好基本農田,確保糧食安全。五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把全市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