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超凡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措施。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1]。在我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頒布以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啟動,科普工作的地位已從法律高度得到確立[2]。在此情勢下,科普教育的開展就是普及科學知識與技術,擴大科學知識傳播范圍,提高公眾科學認知力,提升社會科學素質的重要舉措。大學生作為受眾,是新時期社會高等教育事業的關鍵組成部分,多年的受教育經歷促使其科學文化素質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就現階段情況看來,大學生科普教育存在著一定的不完善之處。
“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標志著我國科技與教育事業的發展被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組織大量科技教育人才實施項目攻關,多年來科學研究與教育探索獲得了長足進步。由于科教事業涵蓋面廣,涉及領域多,短期之內難以確保綜合的全面的政策落實。以科普教育為例,其推行與普及工作當前多集中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也就是受眾多為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生。高中學生因為學習科目較多、高考壓力較大等因素,科普教育在高中階段難以有效落實,多停留于科目教材的學習層面。進入大學后,專業教育的深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普教育的推廣。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的專業分化與課程設置方面,充分突出辦學特色與專業優勢,力求發揮教學師資特長,進一步深化專業人才培養,希望培養出“學有所長”的畢業生。在強調專業性教育的同時,對于青年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關注度有待提高,特別是對于科普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課程設置以專業教材教學為主,缺乏科普教育的課程保障。高校圖書館以專業性讀物為主,綜合性的科普類圖書資料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同時,由于科普教育方面不存在相關的考核機制與措施,學生希望了解與學習科普知識的積極性不足,學校在經費、場地、設施等方面的客觀難題阻礙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科學素質。
當前,為了確??破战逃耐茝V和切實惠及于民,國家和地方政府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求,一方面鼓勵社會大眾前往教育基地接受學習教育;另一方面,聯系各類學校組織廣大學生不定期參觀學習??v觀當前科普教育工作,多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維護工作欠缺、工作人員科學素質有限等短板。以科普基地建設為例,其問題可概括為:一是政策措施配套跟不上;二是政府財政經費投入跟不上;三是科普基地人才隊伍配置跟不上;四是科普基地對自身蘊含科普內涵的認識跟不上;五是管理和運行機制跟不上[3]。此類問題的出現制約了大學生科普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推進,間接影響了大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使其自身全面發展失去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于教育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覆蓋輻射范圍逐步擴大,國民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進步。與此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普教育仍處于亟待加強的階段[4]。
國家和政府應就科普教育工作做出新的規范與規定,擴大科普教育的覆蓋范圍和實施領域,將科普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全社會范圍內鼓勵、支持、營造一種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在大學生科普教育方面,常規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開設科普教育相關課程,并納入學生考試考核體系,借助于以教帶學、以考促學的形式提高大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重視程度和學習積極性,提升其綜合科學人文素質,增強甄別科學信息真偽、理性應對科學問題的能力。
在教育領域的財政支出中,增加科普教育一項的專項專用資金,撥付各高校、科研單位、科普基地等科學企事業單位用于開展科普教育,特別是大學生科普教育,并積極創造機會,讓有所學、有所知的大學生參與科普教育宣傳實踐,舉辦“科普教育進社區”、“科普教育進校園”等活動,讓有意愿的大學生將科學知識送到社區、中小學校園,從而傳播科學知識,在實踐中進一步加強認知,鞏固學習成果。
各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在圖書館內購置科普類圖書資料,為大學生科普閱讀提供資料保障;引導并支持大學生成立科學知識學習社團與協會,通過集體學習的方式更大程度上發掘興趣,增強學習的動機與驅動性。相關科研單位要緊密結合時代熱點,捕捉科技前沿信息,根據自身科學研究擅長領域的實際情況,就近與各地高校相聯合采用“以講促學”的形式開辦“科普教育進高校”的系列活動,例如大學生科學常識競賽、大學生科學學術論文比賽、科學知識講座、自然科學實驗演示等活動。
利用科普類網站開展科普教育是實施科普教育的一個新的途徑。網絡傳播形式的共享性、即時性將提高科普教育的效率和效益[5]。各省市科技廳局單位組織建立科普教育網站,通過網站中的視頻、論文等資料幫助青年大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科學類、教育類媒體單位可借助于報紙、電視等大眾傳媒以及微信、微博等信息發布平臺,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時就社會熱點科學問題作出科學解釋,以此提高大學生及大眾的認知水平。
[1]官坤祥,林涵.我國大學生的科普教育[J].科技資訊,2011(14):175.
[2]李成芳.關于加強大學生科普教育的幾點思考[J].理論觀察,2013(2):119-120.
[3]陸朝光,鄭德勝.廣東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的實踐與對策[J].科普縱橫,2014(2):35-37.
[4]萬超凡.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對策[J].科技視界,2015(3):162.
[5]潘芳.科普類網站在科普教育中的應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8(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