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巍
(湖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大學開設選修課的目的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他們的視野,合理優化配置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使選修課的設置更符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與技能結構,以促使其真正成為必修課程的補充。為此,筆者從2013年11月開始以湖北科技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先后采用了問卷調查、座談和個別訪談的方法,對選修課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共涉及我校2012級和2013級兩個年級5個不同院系的學生共計132人,筆者通過研究全校任選課的情況,并對學生選課情況進行分析以期了解大學生的需求,提高選修課程的教學質量。
根據問卷調查以及學生訪談的結果,筆者發現我校學生對選修課的滿意度較低。我校選修課程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學生選選修課的目的以及他們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著選修課教學質量的高低。調查問卷顯示選課時出于對選修課的興趣的同學僅占18%,為了學分選擇的竟然高達72%。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根本不重視選修課。他們選課僅僅為了湊學分,選課過于隨意。部分學生表示他們選課僅僅憑主觀感覺或是隨大流,還有學生表示他們是為了和好朋友一起上課才選擇某門課程的。至于自己應該選什么課,為什么要選那些課,他們從未真正地關注過和認真地思考過。由此可見,學生對他們所選課程不了解,他們所選的課程并不能反映他們的真正需求。
其次,我校學生認為學校對選修課不夠重視。學校選修課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課程的設置較為隨意,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目前,公共選修課的開設主要是每個學期由各個學院的教師自由申報,再納入教務管理系統統一開設。這樣,由于缺乏學校的整體規劃,開設什么課程都由教師自己決定,其結果必然是公選課雜亂無章、或隨心所欲,與必修課交叉重復,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學生選課的盲目性、隨意性,不利于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個性發展機會。二是選修課課程內容不夠豐富,課程類別結構失調。近60%的學生認為我校選修的課程過少,學校應該增加公選課的課程門類。他們認為公選課開設的門類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涵蓋人文、藝術、計算機、公共關系等方方面面。他們表示理科和藝術、體育類課程偏少。還有不少學生強烈建議學校增設一些他們喜歡的課程。
目前,各高校開設的選修課的課程類別雖不盡相同,但開課的方式基本一樣,多為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極為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另外,學生們一致反映由于校方不重視選修課,選修課老師的授課質量自然大打折扣。老師們授課的方式非常枯燥,學生選修課選而不修的現象極為嚴重。部分學生甚至表示與其上選修課還不如自習或者是即使到課也不聽不如干別的。眾所周知,學生逃課與教師的講課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課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們明確表示如果老師講的好,逃課就少;否則,逃課就多。所以在對待逃曠課問題上,我們不能一味地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把逃曠課都視為是學生的主觀過錯。我們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將學生的“要我學”改變成“我要學”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與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確定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它是評估研究范疇中為實施和完善教學計劃而開展的一種診斷過程,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教學活動、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使用、教學效果評估等提供客觀依據。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形式了解并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然后在課程設置和內容選擇上體現和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選修課課程變得更加科學、系統和具有針對性。
只有設置合理、系統的選修課課程才能改變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在這方面學校首先要進行整體的選修課程規劃,建立選修課的基本課程庫,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庫中的課程務必要體現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選修課的門類應該更豐富、各學科之間的開設要更平衡。選修課的門類應該包括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體育類、實踐技能類及社團活動類。目前,學生普遍比較喜歡我校人文社科類的課程,因為文科課程相對比較輕松,多有趣味性,但這并不是說我們應該增設更多的這類課程,相反,學校應該在自然科學類課程方面加大投入。自然科學類課程不是很受歡迎并不意味著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不感興趣,很大原因是來自于課程自身。同時,在開設選修課時可以嘗試開一些新的學生感興趣的課程。開設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選修課課程設置的主要考慮因素。
學校要認真做好學生選課的指導工作,尤其是新生,可以嘗試出臺公選課指南。為了讓學生選課的目的更明確,指導工作應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指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興趣與愛好,按自身發展的目標去選課;二是指導學生從需要補充知識、提高能力的角度去選課;三是指導學生從提升自己人文素養的角度去選課。學校和教師還應從課程的內容、特點、學習所需要的基礎、目的和要求、開課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方向等多方面進行介紹,及時給學生提供全面的選課信息,以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同時,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選擇課程也應在培養方案中給出一定的指導意見,如要求理工類學生至少選修一到兩門人文類課程,文科學生至少選修一到兩門自然科學的課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修課老師務必有高度的責任心,把選修課和專業課同等看待。老師們在授課時既要突出學術性,更要講究趣味性。在教學方式上盡量做到多樣化,摸索同學們喜歡的授課方式。不同的課程可以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大學選修課是一個獨特的課程體系,它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因此,學校和老師們都應該重新認識選修課,設置更為科學、合理而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程,讓選修課真正成為學生專業學習的補充,個人能力提高的源泉。
[1]張端端.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2]葉曉菡.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職院校選修課體系建設[J].金陵瞭望(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