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玉
(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蕪湖 241002)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指依托中等技工、技術學校(簡稱中技)來專門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教育,它與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職業高中(簡稱職高)共同構成中等職業教育,是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中等技工學校是建國后50年代初在原技術訓練班的基礎上創辦起來的。1954年,省勞動局、交通廳在合肥聯合開辦一個駕駛員訓練班,前后共辦了5 期,每期200 人左右,以招收復員軍人為主,培訓半年至一年時間,畢業后由交通廳負責分配工作,這是安徽第一所技工性質的學校,也是安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開始。以后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合肥、淮南等地陸續辦起幾所技工學校。1958年,技工學校猛增至76 所,學生1 萬多人。1962年調整時,被壓縮到11 所,在校學生不足千人。1964年以后,半工半讀性質的技工學校40 多所[1],“文革”中又幾乎全部被撤銷。“文革”后,安徽中等技術職業教育得以恢復。近年來,安徽在加強辦學條件、健全規章制度等舉措下,中等技術職業教育步入快速、健康發展道路,在質量提高的同時,規模增大、數量增多,僅2007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就有654 所,招生37.6 萬人,在校生90.8 萬人。[2]
國家勞動總局在1979年制定的《技工學校工作條例》中規定,技工學校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本工種、專業的技術操作技能,能完成本工種中等復雜程度的作業;能夠掌握本工種、專業所需要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本工種、專業所需要的文化知識,并且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文化水平。
安徽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和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未婚青年。初中畢業生學習年限為三年;高中畢業生學習年限為二年。
1964年以前,對技工學校的管理由勞動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協助。1964年4月,國務院通知將技工學校的綜合管理工作由勞動部門劃歸教育部門主管,勞動部門協助。1978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技工學校的綜合管理工作再次移交給勞動部門,安徽于同年8月完成移交,省勞動局成立技工培訓處,負責技工學校的管理工作。近年來,安徽各類技工學校由安徽省教育廳統一管理。
技工學校的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由國家各主管業務部門負責制訂,學校執行時不得任意變動。技工學校的課程分四大類:(1)政治課類;(2)文化課類,一般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體育6門;(3)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類;(4)實習課(包括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類。在時間分配上,要根據培養操作工人這一特點,執行以實習教學為主的原則,生產實習課在總授課時數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50%。
生產實習在技工學校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此,教育部曾下文明確指出:“生產實習教學是技工學校的一門主課,技工學校必須抓緊進行生產實習教學,才能使學生加深對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本專業所必須具備的操作技能、技巧,并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成為合格的中級技術工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3]
生產實習課一般以班為單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操作練習應結合生產進行,并且定期輪換學生的工作崗位和實習作業。
技工學校應具備生產實習的場地、廠房、實驗室以及相應的設備,應有原材料供應及產品銷售的保證。對于不便于建立實習工場的專業,除加強實驗和模擬教學外,要和相關的公司加強聯系,組織學生進公司實習。
生產實習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學期考核、學年考核和畢業考核等幾種。生產實習教學時間,以不少于總課時的50%為原則。
1964年以前,技工學校的招生由學校負責組織。具體辦法是,學校制訂招生計劃,報請主管部門審批后,學校即按計劃要求和規定在指定的地區、范圍內招生。制卷、考試、體檢、政審、錄取均由學校組織進行,初選合格后報主管部門審批。
1964年,技工學校交教育部門綜合管理后,招生改為全省統一進行。嚴格制卷、考試、體檢、政審及錄取的手續。
“文革”中,技工學校招生取消了考試,改為“群眾推薦、領導審批、學校復審”的辦法,并以招收本系統、本部門職工子女為主,不足名額再向社會招生。
1978年技工學校交勞動部門綜合管理,招生即由勞動部門負責。1978年到1983年,技工學校的招生由各行署、市勞動局組織,各行署、市勞動局根據省下達的招生計劃和其它有關規定,制定具體要求并負責招生工作的具體實施。1984年,技工學校實行全省統一招生制度,由國家勞動人事部統一命題,省技工學校招生辦公室統一制卷,各行署、市技工學校招生辦公室負責組織報名、考試、評卷、政審、體檢和錄取。
近年來,由安徽省教育廳統一管理各類技工學校,招生也實行全省統一招生制度,由教育廳具體實施,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為了調動辦學單位和辦學部門的積極性,每年招生時留有一定比例的內部招生指標給這些單位。內部招生條件除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外,其它條件都相同。內部招生指標只照顧辦學單位和部門的職工子女。
安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開始于建國后初期,在至今6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短、平、快式地培養了大批實用型技能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為安徽乃至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王世杰.安徽省教育大事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12-524.
[2]中國教育新聞網.安徽省職業教育大省建設規劃(2008—2012年)[EB/OL].[2009-01-20].http://www.jyb.cn/info/dfjyk/200901/t20090120_236367.html.
[3]安徽省地方志編篡委員會.安徽省志·教育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