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燕芳
(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學生的規模越來越大。如何進一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由量增到質增的轉變,使之成為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核心課題。在此背景下,調查和研究高職學生的學習倦怠情況,分析其相關因素,進而探討其對策是十分必要的。倦怠經常被用于工作壓力中,特別是那些與“人”為工作對象的工作者,他們需要將情感投入到對方身上的一些職業(如,護士、醫生、社會工作者、管理者等)。Pines&Kafry(1980)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由于課業壓力或負荷而對學校課業及學習活動熱情逐漸消失,對同學的態度冷漠等一些對學校課業抱著負面態度的現象。本研究針對高職學生學習倦怠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高職學生學習倦怠的基本特點。
通過對高職學生進行訪談,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發現,引發高職學生產生學習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學生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3個層面。
每個高職學生由于成長環境、價值觀和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倦怠也會不同,包括不現實的理想和期待,較低的自我價值和判斷,自信心低,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認識和準確的評價等。此外,每個高職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和個人的心理承受力、耐挫力的不同也影響倦怠的產生。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高中成績處于中下等的學生,學生基礎較弱,學習自覺性較差。有些高職學生在中學時成績落后,長期在自卑心理狀態下被迫學習,到了大學,沒有壓力,本身對學習缺乏興趣的情況下,一下子放松了自己,于是沉迷網絡,談情說愛,打工賺錢等,學習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有的學生則是由于基礎較差,而大學課程一般比較進度比較快,老師講完知識點后沒有像高中那樣反復練習,學生又沒有盡快適應大學的節奏,長期下去,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我國高職教育歷史不長,缺乏辦學經驗,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開設同樣的專業,進行同樣的課程教學,只是內容上簡化了些,并沒有體現高職特色,這樣必然導致高職學生畢業后和本科學生甚至是“211、985”院校學生搶飯碗,沒有競爭力。高職學校為了抓生源,采取“寬進寬出”的制度,學生在大學里,考試時不及格可以免費補考,補考不及格甚至還可以參加畢業清考,總之,沒有任何學習壓力。同時高職課程設置,教材方面都與本科教育存在雷同現象,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忽略了實用性和職業性。
另外,高職院校要是以職業發展為目的,培養技能型人才,而高職教師大部分從理論到理論,甚至是過時的理論,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實踐經驗,交給學生的也只能是理論知識,學生學完后還是不會動手。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課時比較少,要在緊張的時間里把知識較好的傳授給學生,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高職學生的社會地位不高,雖是大學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的擴招,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的底層,往往受到冷落和歧視。由于現在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業與大學學習成績不直接掛鉤,導致學生中“60 分萬歲”的思想。部分學生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讀書,上大學成了令人懷疑的事情,用人單位看重文憑,無形中也給高職學生形成就業壓力,許多學生畢業等于失業,或者轉行從事其他行業,這些都嚴重影響高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學習倦怠心理。
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學生個人的因素對其學習倦怠的影響最為嚴重。學生要明確學習目標,加強自制力,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同時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比如學科競賽,趣味活動,不斷挑戰自我,體驗成功,增強信心,提高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豐富課外生活。同時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良思想傾向和各種心理問題,向老師尋求幫助,向同學尋求開導,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度過大學生活。
第一,加強教學改革,適應高職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要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由單純理論講授轉變為理論、實訓相結合,案例教學法,問題驅動法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自主學習。另外派出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從而拉近學校與企業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第二,加強學風建設,豐富校園生活。優良的學風給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保障,學校要加強教學管理,對學生的學習把好質量關。考試做到公平、客觀。另外,適當的壓力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避免產生學習倦怠。同時豐富的校園生活能影響學生的心理,心情。高職學生學習上壓力較小,課外時間較多,學校多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第一,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我們應弘揚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采取可行的措施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第二,教育改革要注重學生的需要和要求。我國現在的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然而卻很少有人關心學生應如何應對新的課程、新的教材以及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等。因此,進行教育改革要把學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把學生視為關鍵性因素。當學生遇到困惑或困難,如能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就能緩解負向情緒,減輕倦怠程度。
[1]韓艷榮,夏倩.我國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2(36).
[2]凌霞.高校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3(9).
[3]汪明春,張麗霞.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及干預對策[J].教育探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