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服
(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表類及機電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機械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必備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幾何量精度設計與誤差檢測兩個方面,課程特點是代號符號多、術語定義多、標準規定多等,而推理性與邏輯性較少,理工科的學生普遍感到該課程內容多難記憶,易懂難應用。如何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是我們整個課程組共同的課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課程建設小組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內容及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實踐。
課堂講授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為了提高課堂授課效果和教學效率,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我們主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下:
(1)“動態公差帶圖”的多媒體演示可形象地表達了抽象的公差系列;用歸納的“體外(內)延伸法”的推理方式可準確地判斷零件體外(內)作用尺寸的計算,避免了孔、軸類零件在體外(內)作用尺寸在計算中易混的現象。
(2)在講授十四項形位公差特征項目中四十余種形位公差帶時采用“積木法”和“模塊法”的教學方法;而“剖視法”的講解形式可正確地判斷某一形位公差特征項目綜合控制相關的形位誤差,避免標注多余項目和錯誤的公差值。
這些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和較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改變了過去照書授課,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的狀況,激勵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分析問題的主動性,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在傳統的黑板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來,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兩種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尤其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沒有一味地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主講教師采取黑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力求在有限的學時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動態公差帶圖”的多媒體演示不到1 分鐘的時間,根據學生接受程度還可以調整播放速度,反復播放,很直觀地表現了抽象的公差系列。多媒體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緩解了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但是我們仍應保留傳統的黑板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直線度公差帶形狀、大小、方向、位置特征時,可以在黑板上畫若干個方向、位置不同的直線,然后一邊畫公差帶一邊講解公差帶確定的依據,學生思路被老師的板書引導,很容易掌握直線度公差帶的形狀和大小的確定,等到所有的直線度公差帶確定后一對比,學生一目了然的就看到不同,自然而然地理解直線度公差帶方向、位置特征是不固定的。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與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質量控制等方面密切相關,是聯系《工程制圖》、《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等基礎和專業課程及其課程設計的紐帶。為此,我們根據本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力求做到同其他課程的合理銜接,避免各門課程內容的重復。
為適應學分制的要求,在制訂教學大綱時,首先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精選教學內容。根據該課程的基本教學要求和特點,結合學時的安排,從教材的整體內容出發,有側重地進行取舍,篩選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這樣做既解決教學內容多而學時數少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為使教學過程能按教學大綱要求順利實施,經過課程組反復討論,制定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教學規范”,規范對大綱的實施要求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均作出了具體規定,對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均作了明確說明。
結合課堂教學,合理安排了一定數量的課程實驗,并在有關的實驗項目中實施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實驗中,除了安排一定數量的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內容外,我們對有些實驗項目進行了改革,將其轉變為綜合性、設計性、實踐性的實驗。具體做法是:給出實驗任務書、指導書、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行動手實施,這對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非常有益。
根據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課程組建立了試題庫和試卷庫,做到了教考分離,使命題工作實現科學化、客觀化、標準化,試題庫題型全面(包括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問答題、分析題、計算題等),覆蓋面寬,考核內容緊密聯系本課程的基本要求,著重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考核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學生的成績是綜合的,平時成績占30%、考試成績占70%。我們對學生的平時作業都做有記載,進行上課考勤,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這樣可比較公平合理地對每個學生的成績進行綜合,促使學生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注意課后復習鞏固,以提高學習成效。
經過多年的建設,尤其是最近幾年的改革與建設,本課程已經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學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然而課程建設是長期性工作,還需繼續努力工作:
(1)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重新審視以往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在課程優化組合的基礎上,做到有繼承、有舍棄、有創新。
(2)進一步改變原有的實驗課中,傳統實驗多,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的實驗少;驗證實驗多,創新性實驗少;實驗手段上采用傳統測試技術多,利用現代技術少的實驗內容。
(3)本課程雖然自編有文字教材和多媒體課件,但在網絡課件的建設還有較大差距,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周哲波.互換性與技術測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王伯平,武美先,李萍,等.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改實踐與探索[J].機械管理開發,2013(6):128-129.
[3]朱同波.公差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探討[J].機電技術,2013(3):159-160.
[4]劉桂珍,殷寶麟.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