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世娜 韓慶奎 程 超 趙 斌 孫學軍
(曲阜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山東 曲阜273165)
近年來,伴隨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為社會不斷輸送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國家基礎教育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許多師范院校本身在制度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設置不合理,學校與企業、公司等就業機構缺乏聯系,畢業生人文意識匱乏,社會實踐較少,化學實驗動手能力弱,無法適應現代化工高科技企業的要求,就業率不斷下降[1-2]。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說過:“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使多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如何多渠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高校面臨的巨大挑戰。我們結合曲阜師范大學化學專業特點和地方經濟實際,優化教學觀念和專業設置,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綜合課程平臺體系,建立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綜合就業能力。
完善的教學體系是保證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曲師大坐落于孔孟之鄉,擁有豐饒的文化資源和道德資源,我校開設儒學講堂,高端學術講堂,國學講堂等學術論壇,深入介紹孔子“為政以德、富民利民、見利思義”的主張,“欲而不貪”的原則,反對損人利己、急功近利的高尚情懷,介紹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對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價值。我校重點推薦儒家學者修身成仁的方法,提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主張“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我校還通過背誦論語、集體游三孔、參與國際孔子文化節等活動,使曲師學子零距離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文化層面上彰顯了我校的獨特魅力。儒學是注重人文、崇尚仁愛、講求天人合一的學說體系,必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推動力。
我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指導理念,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設置多層次的“通識性”課程供學生選擇,如法律與生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案說知識產權、勞動合同法案例賞析,高校心理健康與調適,國家就業政策,如何撰寫求職材料,面試及筆試中的技巧,如何正確簽訂勞動合同等等。該類課程針對不同學生的的差異,最大限度滿足他們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處事風格,提高了學生的經濟意識、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
化學院通過對企事業單位調查問卷、畢業生回訪等調研手段總結出職業崗位群對畢業生的基本需求,并寫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相契合,幫助學生儲備核心專業理論,追蹤前沿市場信息,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專業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通過改革,我院教學質量有顯著提高。我院有三門專業課程和五門實驗課程群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兩門課程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建成集電子教案、習題庫、教學大綱、網上答疑、網上選課、網上預習、網上模擬和研究性學習為一體的局域網教學平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能充分體現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有示范和推廣作用。我院為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開設了二十多種專業選修課,有天然藥物化學、化學信息學、工業分析、催化劑與催化合成、商品檢驗學等,緊密貼合社會需求,為學生就業提供強大支撐。
我院舉成功辦了五屆“化工論壇”學術活動節,邀請了一百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來交流訪問,他們分別介紹了生物質能源轉化與利用、分子反應工程與化工過程強化、納米管催化劑的合成應用、色譜/質譜增敏分子探針的設計及其應用、精細化學品的新型合成工藝路線開發等多領域課題,引出了生物質能源轉化與利用的重大問題,利用地溝油轉化制備生物柴油、農林廢棄物聯產生物油和生物炭、大型海藻資源轉化利用等最新科研成果,該項活動拓展了學生知識面,促使我院教學科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教師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我院師資力量雄厚,梯隊合理,教學科研能力強,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講師21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7人;博士28人(其中博士后15人),碩士30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2人,山東省拔尖人才1人,山東省高校學術骨干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3人。目前在讀博士后6人,在讀博士生8人。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及省級科研項目二十余項,其它課題三十多項,縱向經費達900萬;平均每年發表科研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60余篇被SCI收錄;3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廳級以上科研獎勵,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及山東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8項,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及實驗技術一、二、三等獎6項,有26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并獲國家專利4項。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學校和各院系均成立教學委員會,積極開展教學指導培訓,教學質量評估等工作,有效的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教育實習是教學計劃中最關鍵的實踐環節,是提高教學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我校師范生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大約12周,需要備課、見習、聽課、上講臺面對中學生講課。由于我院學生均參加過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因此,學生們實習期間更加自信,授課形式趨于多樣化,推行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教學內容把握得當,采用小組討論、重點講授、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受到實習學校的好評。通過實習,學生能夠更深入的理解教師的職業特點,感悟教學技能和策略,他們的演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協調能力等也都會得到鍛煉。第二屆山東省師范類高校學生從業技能大賽我院2011級五名參賽同學均獲佳績:邢培培、王輝分獲高中和初中化學組一等獎,鄭祖輝、禹琳琳獲高中化學組二等獎,充分展示了我院學生的綜合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以真實的社會工作環境促進學生對職業生涯進行再認識,突出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學院為同學們創造了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支持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義務支教、社會調查、科技下鄉、文化服務、掛職鍛煉、關注民生、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學術、科技、創業等比賽,為創業營造良好環境。自1999年以來,有800余名學生通過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得到鍛煉,有54次榮獲省級以上各種獎勵,其中省級以上集體獲獎4項,個人競賽國家級二等獎3項,省特等獎一項,省級個人一等獎5項,省級二、三等獎16項,其他省級獎勵31項。以上成績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勇于開拓的創新意識,和甘于奉獻、樂于合作、持之以恒的職業素質。
化學院不斷加強對外宣傳,擴大對外交流,拓展就業范圍,加大實習基地建設力度,山東省魯南化肥廠和山東省棗莊市駐地的五家化工企業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定向培訓、學生實習等卓有實效的合作,使實習規范化、制度化,學生通過了解化工生產流程、化工裝置的安裝維護檢修、儀表調試、車間生產管理、工藝控制和環境污染、節能減排、質量分析檢測、車間安全生產制度等多方面內容,進一步掌握就業資源,提高學生在項目開發、科技攻關等方面的實踐能力,縮短畢業生進入社會的磨合期,初步實現了學校與企業、教學與生產、專業與就業的“三結合”。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教育階段,師范院校應當為畢業生提供知識和能力全方位的培訓。近年來,我院形成了“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優良院風,以學生為本,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一切以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為山東省的中等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基礎牢固、作風扎實的優秀畢業生,也為國家科研院所、重點院校輸送了許多能吃苦肯鉆研的學生,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今后,我院更將全面推進學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的工作進程,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輝煌和新世紀的挑戰!
[1]楊偉國.高校畢業生市場需求與就業政策選擇[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4):8-10.
[2]姚德超,晏月平.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09(1):75-77.
[3]周淑晶,欒芳,李錦蓮,崔繼文,劉紅.加強技能培養 提高化學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能力[J].高師理科學刊,2011(2):53.
[4]郭金創.教學型院校如何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7(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