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瑤 陳振浙 秦立卿
(上海海事大學學生處,中國 上海 201306)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每個人都獨立地獲得資訊并對事物作出判斷,繼而產生和傳播信息。新媒體信息已經滲透進大學生的思想,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等。在教思政印發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2014]號)文件中明確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作為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知識之一。輔導員有責任和義務重視自身的新媒體素養,研究和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領新媒體的思想教育陣地。
媒體素養是由多種能力組合而成的,包括獲得、分析、交流、批判、創造等,是運用多種理論方法對媒體內容、形式、策略等進行意識形態的、歷史的、社會的、性別種族等的綜合批判能力[1]。新媒體素養是對于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等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媒體而言的。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2]。因職業定位的特殊性,輔導員新媒體素養還應包含對學生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的能力、網絡輿情的研判及引導能力和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為了對輔導員新媒體素養展開分析,我們選取了5所高校①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59份,有效率為88.33%。其中,男性輔導員69名,女性輔導員90名,25歲至35歲的輔導員人數達79.25%。
2.1.1 使用的新媒體工具種類多,QQ與微信的使用頻率最高
輔導員在工作中主動采用多種新媒體工具與平臺,比如QQ、微信、易班等。在使用頻率的調查中,有84.28%的輔導員每天使用QQ,80%的輔導員每天使用微信。QQ的覆蓋面、即時性和群功能使得它成為輔導員與學生溝通中使用最頻繁的新媒體。微信的公眾平臺擁有自媒體功能,部分輔導員已經嘗試建立公眾平臺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實現事務型工作的便捷高效是輔導員使用新媒體的首要目的
新媒體使師生間的溝通和信息傳遞更加便捷,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所以實現與學生的快速溝通,使事務型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是輔導員使用新媒體的首要目的。81.76%的輔導員表示在使用新媒體時,有一半及以上的時間是用來“轉發各類通知和文件,保證信息的上傳下達”。52.2%的輔導員利用新媒體“發送自己撰寫的指導性文章、博客、微博等”,然而使用時間僅占10%以下。就工作類型而言,輔導員依托新媒體便捷事務性工作的比例較高,例如評優評獎、就業工作、黨團建設和社區管理等占一半以上,用于進行思想引導工作的輔導員比例僅占28.30%。
2.2.1 輔導員擅于從新媒體獲取信息,但新媒體素養偏弱
輔導員擅于通過網站、博客、論壇等獲取信息,具備使用新媒體的能力。在“使用新媒體的目的”調查中,有75.47%的輔導員選擇了“工作”。對于 “偶然中接觸到的,自己不熟悉但與工作相關的信息”,85.53%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做精讀分析。可見,輔導員能自覺養成從新媒體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能自覺、敏銳地捕捉有用信息,積極參與新媒體活動,然而49.0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媒體素養的具體內容和內涵。
2.2.2 輔導員對新媒體素養培訓的需求迫切
輔導員對新媒體知識素養知識缺乏,表示有必要參加相關培訓。調查顯示,“比較了解新媒體信息的制作過程”的輔導員僅占6.92%,“認為自己在認識和使用新媒體方面的能力比較好”的輔導員也只有24.53%。76.1%的輔導員覺得很有必要參加培訓,已經參加過相關培訓的輔導員僅有11.95%。已參加的培訓的輔導員表示,曾接受培訓的主題為“網絡素養培訓”、“新媒體認識學習”等,時間多為1周。
2.2.3 輔導員具備新媒體的常規運用能力
在新媒體運用素養的調查中,輔導員利用新媒體引領學生思潮的比例不高,只占34.81%。輔導員對于新媒體運用技能的掌握情況基本能算合格,最常用的如“文獻檢索”、“課件制作”、“易班平臺”等掌握比例較高,分別占79.87%、81.13%和67.92%。在熟練程度的排序中,“文獻檢索”與“課件制作”也名列前兩位。掌握“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和發布”的超過半數,達到51.57%。輔導員在“網頁制作”和“視頻拍攝與編輯”方面的能力不足。
2.2.4 輔導員具有一定的新媒體批判素養,但行動力不足
輔導員們在調查數據中顯示出了一定的新媒體批判素養。如“當媒體呈現的觀點與您自己的已有觀點相矛盾時”,81.13%的輔導員選擇“要多方面考察一下該事件”。對新獲得的信息,53.8%的輔導員有時會進行真實性驗證,25.32%的會經常進行真實性驗證。但是輔導員在批判素養方面表現出的行動力遠遠不足,調查中,“如果發現新媒體報道的某些信息有錯誤或偏差”,只有8.18%的輔導員“要跟媒介聯系,要求糾正”,甚至有6.92%的輔導員認為“無所謂,不會有什么想法”。
2.2.5 多數輔導員能遵守新媒體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規范
對搜集到的所需信息,54.14%的輔導員會 “整理變為自己的信息后再使用”,35.67%會“完全理解并編輯后再使用”。這也體現了大多輔導員具有較高的新媒體道德素養。所有的輔導員在“上網時如果遇到諸如反動、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時”都能選擇“批判遏制”或“保持自律”。但能主動“批判遏制”的比例是38.99%,低于選擇“保持自律”的比例。對于“學術上濫用新媒體信息的行為”,有80.38%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應予堅決反對”,但仍有近兩成的輔導員覺得無所謂。
2.2.6 輔導員重視網絡輿論引導
在新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調查中,71.07%的輔導員 “經常瀏覽學生論壇、人人網、微信等,關注普遍性和群體性的話題”,42.77%“依托黨員干部或學生干部建立網絡輿情管理團隊,在重大事件或敏感話題上進行引導”。僅有6.29%的輔導員“主要依靠學校宣傳部、信息辦等部門力量,目前個人沒有采取特別的措施”。輔導員群體普遍具有一定的輿論引導能力,但大多仍未建立高效的網絡輿論管理團隊。
新媒體已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新媒體的特性使得輔導員在工作中處于被動地位:一是自創信息呈現上的被動局面,二是話語權上的被動局面。新媒體平臺上各類信息傳播迅速,受西方社會思潮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由于缺少社會經驗和辯證分析能力,容易被不良行為和言論影響,形成歪曲的認知。輔導員的思想引領工作通常是一個“發現后再引導”的過程,是滯后和被動的。要改變這種被動的態勢要從提升輔導員的新媒體素養入手,著力解決如下現存問題:
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新媒體工具以高用戶黏度為目標,注重娛樂性、新奇性和私密性,學生選擇這些工具可以自由而私密地與同輩和朋友們交流互動,這些互動模式大多是一對一或一對多,而這里的“多”指具有非行政屬性的群體。輔導員能夠主動選擇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工具與學生互動,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正如我們調查顯示,輔導員使用新媒體工具主要的功能是實現上傳下達各類信息或開展事務型工作。由于新媒體工具和平臺紛雜,每天在這些平臺進行信息上傳下達的工作量很大,輔導員缺少系統提升新媒體素養的時間和精力。
據調查顯示,輔導員的年齡大多集中在35歲以下,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學科背景分散,在意識形態工作能力上明顯不足,即缺少意識形態理論、中外意識形態辨析、意識形態發展規律、意識形態工作范疇、意識形態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在社會熱點和難點的辨別、判斷和說服能力方面較弱,難以掌握引導大學生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思想侵襲的話語權。顯然,意識形態工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導致輔導員對新媒體信息的綜合批判能弱,對新媒體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控能力不足。
經調查,只有24.53%的輔導員認為自己能較好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75.1%的輔導員認為有必要參加新媒體素養相關的培訓,以獲得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的能力、制作或加工新媒體信息的能力、新媒體的批判能力等。以上海為例,僅有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員會宣傳處和德育處舉辦的“輔導員網絡素養輪訓班”的培訓是以提升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為目的。
大學生是當今受新媒體影響程度最深的群體。開展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是指導學生在正確理解新媒體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掌握新媒體技術,建設性地使用新媒體傳播的信息與資源,具備信息批判和運用能力,遵循新媒體使用規范和道德,以能充分地利用新媒體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據調查,絕大多數學校未開設媒體素養相關的課程,導致大學生缺少媒體素養相關的普及教育,在使用新媒體工具時不遵循相關規范和道德要求。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進行創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聲,成為大學生思想的引領者,是現行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挑戰。調查顯示,僅有34.81%的輔導員會利用新媒體經常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新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效果與輔導員新媒體創作能力密切相關。新媒體創作能力是在對新媒體信息廣泛閱讀、分析、批判和整理的基礎上,對個人觀點進行創作(寫作、錄制、編輯等)的過程,是輔導員綜合分析與表達能力的全面體現。這不僅與輔導員自身的素質有關,也與輔導員的培訓和實踐密切相關。
輔導員對新媒體輿情引導的調查結果顯示,輔導員普遍重視新媒體輿情,71.07%的輔導員經常瀏覽學生論壇等關注敏感話題,42.77%的輔導員建立了輿情監管團隊。由于網絡輿情具有傳播爆炸性和影響顯著性的特點,輔導員應明確其重要性和嚴肅性,意識到單靠個人力量進行網絡輿情的監控是遠遠不夠的,應圍繞上級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網絡應輿情監管機制及應對措施,確保能及時發現和應對網絡輿情危機。
為了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輔導員新媒體素養應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它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一樣,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包含保障機制、學習培訓、研究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輔導員新媒體素養提升體系急需建立。
建立健全輔導員新媒體素養培訓機制是輔導員工作的實際需要,也是做好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專題培訓是目前輔導員比較贊同的培訓方式,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整合新媒體素養提升上的各類資源,建立健全培訓保障機制,依托輔導員培訓基地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培訓方案應在做好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依據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的各能力模塊進行設置,著力提高輔導員在信息分析處理、應用、創作及制作方面的能力,具備新媒體應用的法律法規知識,掌握新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方法的整合的方法與模式,訓練輔導員的媒體公關藝術網絡輿情處理技巧和網絡語言表達藝術等。
加強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能力的培養能增強輔導員在新媒體中跟學生溝通的能力,將溝通交流由單向傳播、單純灌輸、控制為主變為雙向傳播、互動交流和引導為主。從傳播學角度看來,高校德育就是一個以信息傳播優化大學生價值取向和精神行為狀態的過程[3]。隨著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科特色和思想特點,打造有吸引力、有針對性和有影響力的校園新媒體平臺,引導學生關注熱點問題,通過討論和分析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
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與傳統教育活動相比具有參與性低、材料與新媒體技術整合難度大、活動素材制作復雜、活動效果難以保證等劣勢,目前輔導員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熱情不高。要突破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頸,亟待建立輔導員開展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激勵機制,作為輔導員新媒體素養培訓的進一步推進,也作為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的實踐檢驗。
在我國,除北大、中國傳媒大學等重點高校開設有傳媒素養教育的課程外,絕大多數學校相對而言還是空白 。在將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開設為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有難度的情況下,應鼓勵輔導員通過選修課、講座等形式將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來推進。具備開展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的能力也是輔導員專業化成長的體現。各高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的研究,建立研究團隊,定期開展新媒體素養的討論和案例分析,完善大學生新媒體教育的教學資源。
輔導員新媒體素養不是單一的能力模塊,而是與輔導員的人文素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水平、表達能力、思想觀念密切相連的綜合修養。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的提升能促進輔導員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教育引導,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備研判和引導網絡輿情的能力。
[1]曾翔.媒體素養的理論了內涵、核心觀念及其跨學科性[J].北方論叢,2012(4):56-58.
[2]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教思政[2014]2號[Z].
[3]曾海艷.高校學生輔導員媒介素養及其提升策略[J].學術論壇,2012(5):200.
注釋:
①進行調查的高校為: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學院、上海電機學院.